杨雪文(右)和战友在进行日常训练。
11月11日讯 深秋的早晨,寒气袭人,23岁的消防“老将”杨雪文和他的战友们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时,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前不久,杨雪文因在靖江救援中的突出表现,荣立个人一等功,这也是南通消防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一等功。
一名基层战士,荣立一等功,入伍后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硝烟散去,我们走近了这位戴着“大功章”的“小兵”。
从云南入伍到南通,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15米金属拉梯、架设攀登、负重跑……日复一日的训练,南通消防支队开发区大队景兴路中队特勤班一班班长杨雪文和战友们没有丝毫懈怠。
刚到南通时,刚满18岁的杨雪文有点受不了南通的气候。“这里的冬天真冷,在老家冬天都不用开空调。”从训练场上下来,他穿着厚重的训练服,跑得飞快。第一眼见到的杨雪文,个儿不高,皮肤不白,说起话来还会紧张到流汗。
今年是杨雪文入伍的第五个年头了,他的老家在云南大理。2011年12月,高中毕业的杨雪文应征入伍,起初,这位白族小伙子并不“显山露水”。“在部队好好干,要进步。”杨雪文每个周末都会和妈妈通电话,电话那头,总是传来母亲的叮嘱。和许多在外拼搏的年轻人一样,杨雪文自知这份职业的危险性,他从不和母亲谈论抢险救援的事。
想进步,想多学点儿专业技能,这是他的“小心思”。看到小战士这么好学,平时一有机会,抢险车的前任班指挥就带着他上车熟悉业务,传授经验。抢险车作为救援任务的主力,里面暗藏了很多学问:破拆工具、防护、堵漏、侦检器材、生命探测仪、液压剪等等,每一样工具的适用范围、可承受力度,都是靠着经验摸索出来的,“在事故现场,若不熟悉这些救援工具的性能,很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因为表现突出,入伍第二年,杨雪文就开始担任抢险车的班指挥,还拿下了消防潜水员证,参与水下救援工作。如今,身为班长的杨雪文总是带头为新兵示范,手把手地教授和讲解,是中队的“人气王”。
5年救援逾1500次,只回过3次云南老家
2011年入伍至今,大大小小的险情,他参与了不下1500次。这5年时间,他只回家探亲3趟。靖江大火救援,也是杨雪文众多救援中一次普通的出警任务。
2016年4月22日上午9时,靖江德桥大火。139个储存罐、50余万立方、85种危险化学品随时可能引发连环爆炸,22个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储罐危在旦夕,丹华港、新世纪船厂危在旦夕,靖江百姓的身家性命危在旦夕……
寂静被警笛长啸所打破,当天中午12点,消防车驶出中队大门。火场就是战场,冲锋才是战士。当天午后1时10分,消防车载着12位勇士冲入火场。没有指挥,没有向导,现场一片混乱,哪里最危险就去哪里,哪里力量最薄弱就填补哪里,这就是最好的命令。
近一些,再近一些,只有贴身肉搏才能让装备发挥最大的效能,人还在坚持,但是装备却已经到了极限,又一声巨响,来自战士们的身后,高喷泡沫消防车厚实的前挡风玻璃在高温的烘烤下,再也承受不住爆裂开来。战士们不得不抽出一条水枪给消防车冲淋降温,而战士们自己却只得依靠意志力来对抗高温。
他用生命一搏,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随着火场东北侧得到有效控制,指挥部传来命令:驰援火场西侧。西侧,整个火场地势偏低之处,从破裂的储罐中流出的油液被大火点燃,变成了流淌的“熔岩流”不断向西侧压去。
杨雪文作战经验多,业务熟练,他带着入伍第一年的小战士李雄,携带着一台移动式暴雪泡沫炮堵住了“熔岩流”的去路。杨雪文负责抱着泡沫炮与流淌火决斗,小战士跟在后面负责摆水管、观察火情。最近的时候,距离火场只有5米距离。
当天下午3时32分,由于长时间对火场喷水灭火、降温,大量的消防用水抬高了燃烧区油液的水位,流淌的“熔岩流”突然漫过了围堤,向着两人喷涌而下。在这危急关头,两人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搏一把,因为在他们的身后就是一大片液化石油气储罐,还有现场指挥部及后勤保障队伍。30分钟后,南京消防、上海消防的战士们赶来,西侧极易爆炸的液化石油气储罐区保住了,现场指挥部保住了,后勤保障力量保住了,为了两位勇士,攥紧拳头的南通支队领导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4月22日夜11时50分,南通的消防官兵打响了总攻的第一炮,而为了打好这第一炮,战士们准备了12吨泡沫液,并将消防车从40米抵近到距离火场20米,这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战士们做到了。4月23日凌晨3时10分,现场全部明火被彻底扑灭,而此刻战士们已经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
事后,杨雪文荣立个人一等功,李雄荣立个人三等功,这也是南通消防历史上的第一个个人一等功。在杨雪文看来,这个嘉奖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更无愧于组织的培养。接下来,他打算考学,进入军校进一步深造。每天晚上熄灯后,他还会再学习到深夜,迎接新的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