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 山 行

去年,我们十七位离退休老同志结伴前往湖南韶山。晚八时抵达武汉,第二天早晨七时继续行程,十一时四十分到达长沙,刚下火车就听到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声,大家好一阵激动——千里迢迢,我们终于来到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橘子洲:“问天”回响

午后,我们直奔橘子洲。

这是一个湘江中的小岛,青年毛泽东常来此击水赏橘,指点江山。1925年10月,在他即将离湖南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又一次来到橘子洲,独立寒秋,目通万象,心游太玄,眼望“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寻和求索,灵感的火花如岩浆喷发,欣然命笔,填词《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惊天一问,气吞山河!

其实这位革命领袖早已成竹在胸,“主大地沉浮”的必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于是人们仿佛看到了井冈山上的红旗,长征路上的风雪,延安窑洞的灯火……时隔十年,1936年2月,毛主席在陕西清涧袁家沟准备率红军东渡黄河时又写了一首《沁园春·雪》。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豪迈而自信地高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橘子洲“天问”作了最好的诠释。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公诸于世,全国上下立即引起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四年之后——1949年10月1日,这位历史巨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重的湖南乡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磅礴声音永远在历史的时空回响。

仲秋的橘子洲,渚清沙白,橙黄橘绿,我们徜徉在这湘江中的小洲上,寻觅伟人当年的踪迹,耳畔回荡着时代的交响。湘江北去,而今再也看不到当年风华正茂的书生“中流击水”的身影,只好肃立在他青年时期的巨大雕像前默默致敬……

花明楼:柳暗花明

从长沙至韶山四个多小时的车程,走了一半,刚才还晴朗朗的天突然下起雨来,车外灰蒙蒙的一片,我们的心情也像被淋得湿漉漉的。十点多到达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的故居就在这座小镇附近的炭子冲。

在纪念广场拜谒了少奇同志的铜像,雨过天晴,我们即去瞻仰他的故居。

这是一座背山临水的小院,建筑格局与当地的普通民居没有什么异样,只是斑驳的砖墙,黑色的瓦楞向人们诉说着世态的沧桑炎凉。堂屋的开间很小,摆放一张木柜和一张方桌,余下的空间只能容单人依次进入别的房间。

当年少奇同志与兄弟同卧一室。室内窗台上的陶罐,墙边的板凳条桌,床上家织的被褥、蚊帐以及床头简陋的灯盏无不见证着这一家人当年生活的俭朴与艰辛。就是这样一座小屋,走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指挥千军万马,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上,他叱咤风云,坚持党性,追求真理,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告别了少奇同志故居,我们沿着河边小径来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这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建筑,与“故居”不啻天壤之别。

偌大的展厅,丰富而翔实的图片资料再现了少奇同志当年的丰功伟绩,然而我们心中涌动的不仅是由衷的感动和深沉的缅怀。

花明楼经过山重水复之后早已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艳阳天,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快车道——敬爱的少奇同志可以瞑目了。

韶山冲:故事寄情

韶山冲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毛主席曾有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借故乡久远而优美的神话表达了对故土的一片衷情。

我们漫步在毛主席纪念广场。毛泽东的铜像在蓝天白云下,面对韶峰,高高耸立,韶峰下苍山叠翠,云雾缥缈。当地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打动了游人的心弦。

毛主席的铜像是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广场竣工之时,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个车队把主席铜像请回韶山。途经井冈山时,风雨大作,汽车抛锚。当地的老表们听说此事纷纷赶到现场,其中有人说,井冈山是主席创立的第一个根据地,今天他老人家从此地经过肯定想留下来看看,于是当地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不一会,风停雨歇,月白风清,大家在井冈山停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车队浩浩荡荡,一路顺风到达韶山。

铜像安置之日,韶山上空出现了日月同辉、彩云缭绕的奇观,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也提前十几天同时绽放。

感谢韶山人民把对领袖的崇高感情寄托这生动的故事里,口口相传,烙印在人们的灵魂深处。

伟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这个基层党员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忠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韶 山 行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