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到安居 谈房不色变
房子一直是老百姓最爱谈论的话题。自古以来,安居乐业是人生头等大事。这个假期,记者在走访中欣喜地发现,不少市民谈房不再色变,从蜗居到安居,大家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站在窗户边看看远处的风景,还是这房子好,以前那个太小了……”市民汤其军的新家位于荷兰小镇。正月初二的暖阳透过向南的阳台,照在宽阔的沙发和洁净的大理石地砖上,汤其军带着外孙女斜靠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任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在汤其军的记忆里,以前的房子里面小得让人揪心,房子外面脏得让人闹心。汤其军说:“以前住在绢纺厂宿舍,早起上个厕所什么的挺费劲也得排队,是室外公厕。夏天还可以将就,冬天没法上。有时在家都不想上厕所,在单位上。”如今,汤其军和妻子都有退休金,平日里带带小孩,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汤其军觉得,家里的房子宽敞了,心里也就特别舒坦。
这个年过得十分舒心的,还有市民张晓娟,她等待了多年的安置房东郡丽水在年前实现了交房。“进出小区采用‘视频监控+车辆管理’系统,自动采集并识别车牌,未经过登记是进不去的!”这个假期,张晓娟已经带着家人迫不及待前往小区进行了参观。她开心地说道,不仅是小区大门,包括地下车库进出,均采用车辆压开压起、自动识别起杠的方式,超便捷。“从2012年开始,有7年了,我们很期待早日住进新房子。”张晓娟已经开始憧憬在新家的美好生活。
大年初三,记者来到了位于白蒲镇合兴村的朋友家拜年。在跟村民聊天中,得知村里不少人家在城里买了房子,许多人就在城里过年了。“现在正常住城里?”“是的,儿子前不久成家了。”“你城里的房子也买了?”“买了,平时基本上住城里,只在农忙时回来几天,现在农忙也快,都是机械化,一般连收带种个把星期就搞定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收入也逐年提高,进城买房已经成为大多村民的选择,不少人往往都是城里和农村两头住。
安居又安心,这个新年,喜庆、温暖、幸福,是空气里处处弥漫着的味道。□融媒体记者丁宏波
贺岁电影燃爆春节假期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各大影院看贺岁电影,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成为市民春节聚会的新方式。
无论是主打情怀牌,还是喜剧贺岁,抑或加入科幻元素,今年的电影春节档带给观众的选择依然多样。仅在大年初一就有《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等八部贺岁片上映,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记者在大年初一至初五走访了城区声屏世纪影城、幸福蓝海国际影城、环球国际影城、星轶IMAX影城等多家影院,只见各影院大厅里皆人潮涌动,有市民举家看电影的,也有年轻人选择观影作为朋友聚会的方式之一。正在影院排队买电影票的市民肖勇告诉记者:“趁着过年有空,一家人一起看电影,既团圆又休闲。”在90后女孩张婷看来,约上几个好友看场喜欢的电影,再喝杯饮料,是春节期间比较受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
今年春节,我市各大影院延续了去年春节档黄金时段“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记者从市区多家影院了解到,农历正月初一以来,各大影院观众络绎不绝,多部影片1月上旬就开启了预售模式,诸多黄金时段的座位早已售罄。各大影院的自助售票机前排满了长长的队伍,等待区也坐满了观众。声屏世纪影城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平日高峰时间段最多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上座率,春节档却几乎场场爆满,这几天顾客实在是太多了,有点忙不过来。”
市民李楠在上海工作,这次回老家过年,他在除夕夜就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到电影院:“父母那个年代都是村里集体放映电影,一块白布,一台胶片放映机,看的都是露天电影,现在让他们体验下新时代不一样的视觉电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的年味在变淡,过年看电影既有着娱乐休闲功能,又能让全家人共同参与,成了春节期间和家人分享时光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融媒体记者陈嘉仪
让饮食文化
成为传统节日的载体
“过年啦!”年三十晚上,东陈镇双群村的张大爷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吃团圆饭。厨房里父母忙碌的身影,餐桌上精美摆盘的冷菜、热气腾腾的汤菜,院子里孩子们嘻嘻哈哈的玩闹声,如同一幅年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人的大节,中国人对过年都是比较重视的。一年到头,最注重仪式的就是年三十的团圆饭。全家人坐一起,吃了团圆饭,才算是过年。年味最重的自然在农村,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回了家,平常冷清的家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更是成为了饮食文化最集中的大展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把最美味的菜肴拿出来享用,除去传统的鸡、鸭、鱼、肉这“四大件”,精品海鲜、进口水果等也成为了如今年夜饭餐桌上的重要元素,年夜饭成为了各路美食汇聚的“群英会”。
如皋饮食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名传遐迩,炸芋头圆、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等饮食习俗传承着如皋人的善良与朴素。芋头圆、走油肉、黄芽菜烧肉渣……熟悉的菜名,熟悉的味道,一只大勺、一口大锅,煎炸炒炖煮,熟悉的场景,烹制出如皋人童年记忆里春节的味道,无论是家宴还是宴客,这几道菜都是如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香堂芋是如皋的特产,富硒的土壤赋予了如皋香堂芋粘、酥、粉、糯的特有口感。以芋头为原料制成的“芋头圆”便是记者童年记忆里有关春节美食的重要记忆点。“芋头圆”就是如皋特产的“狮子头”,与“狮子头”不同的是,“芋头圆”的原材料以芋头为主,与适量的精肉、面粉、葱花、精盐拌合,手工揉捏成汤圆大小的丸子,下油锅炸成金黄,片刻后捞出,一碗外表金黄酥脆,口感软糯咸香的“芋头圆”便做好了。趁热吃很有风味,冷了蒸着吃也很不错。
家乡人、家乡话、家乡菜,总是最容易打开人的心扉,唤起人的情感。如果说“芋头圆”象征着“团圆”,那么作为如皋特产的白萝卜、黑塌菜、黄芽菜便象征着“家的味道”。常年在外奔波的如皋人,能尝到一道黑塌菜烧粉丝,便能涌起一阵对家乡的思念。黑塌菜烧粉丝、萝卜排骨汤、黄芽菜烧肉渣等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都能享受到的家常风味,家常腌制的腊肉、香肠、咸鱼更是如皋人春节餐桌上必备的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的传统饮食,往往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如皋人不仅把“吃”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纽带,更当作像“春晚”一样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食物更是被寄予了美好的寓意,很多菜还被标上了节日喜庆的名字,比如荤素杂炒叫“全家福”,每餐必鱼叫“年年有余”,芋头圆叫“团团圆圆”。
如今,用时尚的新名词来形容如皋的饮食文化就是:杂、实。庆祝春节是一代代的传承,有了浓浓的年味就有了家的味道,作为春节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人们心中,传承、影响着年轻的一代。□融媒体记者吴志巧
出了车门进家门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今年春节期间,两场不期而至的大雪妆扮了雉水大地的节日气氛,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交通的发展带给百姓的便利。人们或走亲访友,或相约户外,丝毫没有受到大雪的影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反倒因为大雪的到来让心情更加愉悦。
现如今,百姓的房屋变靓了,乡村变美了,家庭和睦了,在村民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大多停放着私家车,农家小院里三五成群的人们在冬日暖阳下聊着家乡的变化和来年的打算。“前些年整个村子见不到车的,有个摩托坐就很好了,现在村里的人家门口基本上都停着汽车。”丁堰镇83岁的王亚芳老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汽车的普及为走亲访友提供了便利,也见证了交通的发展。
出了车门进家门,近年来,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公路服务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旅游景点,服务行政办公点、农民集居点、医院、学校等方面的作用,我市着力打造特色公路、做到“一路一品”,努力使各镇(区、街道)对外形成“内联外通”、对内形成“内联外环”的农村公路主干路路网格局,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枢纽节点之间的衔接,打通公路“断点”,形成更加高效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
不仅如此,随着新204国道,334、355省道,336省道如皋段,以及王石线、蒲黄线、雪袁线、新东线、皋高线等交通工程的相继实施,沿线镇村借助于公路便捷优势,加快了生产要素、人才资源、经济信息的流动,增强了对外资、民资的吸引力,构筑了一块块招商引资的“风水宝地”。很多常年不回家的如皋人,回来后都会四处走一走,家乡交通的通达也让他们倍感高兴。
千年泥巴路,一朝变坦途。路,一头系着今天,一头向着明天;一头牵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随着我市交通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必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融媒体记者李军
“仪式感”让“年味儿”更浓
春节,一向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除旧布新、迎喜接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更象征着兴旺、团圆和希望。
春节期间,亲朋欢聚,美酒佳肴自然少不了,但在这个物质需求应有尽有的时代,很多人反倒觉得“过年”仿佛少了些“年味儿”,而且这些年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逐步降低,甚至因为“怕麻烦”“佛系”处理等原因将春节假日当作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年假,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无形中便遗失了一些值得珍视的生活印记。
过年,就要讲究有“年味儿”,什么是“年味儿”?“年味儿”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意义和理解。是民俗、是老礼儿、是灶台上咕噜咕噜冒着热气,也是桌子上摆得满满当当的瓜子花生和糖果一粒儿一粒儿;是倒贴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也是春节的“集齐五福卡”,是“回家前与回家后”自拍。过年的“仪式感”是一种“年味儿”,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同于日常的存在,这种生活态度,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维系着人们对“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期盼。节庆背后的“仪式感”,则寓意着对文化的认同,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因此,当我们觉得年味愈淡时,不妨想办法自己制造一点年味,未必放鞭、送礼才能体现年味,许多用心经营的“小仪式”也能让人感到丰盈的喜气。不妨和家人亲友定个新“规矩”,倡议新风气,从简从心的相聚或许更利于情谊相叙。让自己对年依然充满期待,依然充满仪式感,也让自己有一个“像模像样”、不同寻常的开始。□融媒体记者陈文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