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各污染要素浓度逐年下降,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数降幅显著。”5日,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发布。报告同时指出,空气质量仍面临严峻挑战,细颗粒物冬季污染问题突出,夏季臭氧污染也有所抬头。
“‘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正确,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前半阶段落实情况良好,总体预期能够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指出。
多数省份有望实现2017年考核目标
通过整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地面长期定位观测、卫星遥感反演等数据,评估项目组发现:“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
2015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相对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23.6%。全国338个城市PM10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相对2013年97微克/立方米,下降10.3%。
根据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1.6%;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2%,其中67.4%发生在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重污染天气高发地区,占全国总天次的44.1%。
记者了解到,多数省份PM2.5或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大气十条》规定的中期目标要求,有望实现2017年的考核目标。但是,个别省份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在考核PM10的21个省(区)中,辽宁、吉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7个省(区)年均浓度有所上升。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京津冀两次应急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和20%—25%。这说明,在重污染天气启动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削减PM2.5浓度峰值。
2014年、2015年,重点地区污染气象条件相对2013年略为不利或变化不大,京津冀地区2014年、2015年污染气象条件状况相对2013年分别转差约17%、12%,长三角地区转差约6%和1%。“气象条件状况没有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在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甚至起到了不利作用。”郝吉明说,天没帮忙,空气质量改善主要是人努力的结果。
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
“‘大气十条’的落实有效降低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过仍有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民用部门的颗粒物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巨大,而民用散煤清洁利用的落实力度相对其它措施不足,要加大对民用部门排放的控制力度,推动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夏季臭氧浓度和超标率攀升,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认为,长三角、成渝和中西部地区夏季臭氧超标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程度。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控制进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臭氧和二次颗粒物与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呈非线性关系,需要协同减排,”张远航说,“大气十条”配套措施缺乏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全面控制,特别是缺乏对溶剂使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控制,其排放依然呈现增长态势,排放量的控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大气十条”中基本未涉及氨排放控制。“氨同样是PM2.5的重要前体物。由于牲畜养殖和肥料使用量的增加,2013年以来,全国氨排放量稳中有升,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它措施的减排效果,未来应加强对氨排放的控制。”贺克斌说。
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高,让减排潜力巨大
冬季重污染对全年PM2.5平均浓度有明显的拉升作用。2013年—2015年,重污染天气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PM2.5年均值的贡献分别为40%、10%和20%。
研究发现,减少重霾污染天数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年度平均值。河北省近三年PM2.5显著下降28.7%,主要是因为重霾污染天从130天减少到了50天左右。如果消除近三年平均每年48天的重霾污染,北京大气PM2.5年度平均值就可能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据测算,在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而在非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然而,贺克斌说:“重度污染频繁发生,极大抵消了民众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观感受,减少冬季环境空气污染频次及强度应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重污染应急措施只是治标的方法,要从源头消灭重污染天气,核心在于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是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最大的途径。”贺克斌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未来两年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很大潜力,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也将非常大。
他建议,在持续提高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和天然气,同时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重视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防止城市中心区高耗煤、高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县地区。(寇江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