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古迹半城湖 文化旅游成淮安新兴增长极

一城古迹半城湖 文化旅游成淮安新兴增长极

周恩来故里成为苏北首家获评5A级的景区

人民网8月4日电(是钟寅)这里是千里运河的中枢,这里是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著成之地,这里是开国总理的家乡,12名翰林、123名举人从这里走出……淮安区是江苏北部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深厚的一座小城,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向纵深开发,淮安区的“文化旅游”的领衔效应日益凸显。2015年,淮安区接待来淮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当地新兴增长极。

老城焕发青春,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老淮安人说起家乡都是既有自豪,也有遗憾。历史上这里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因漕运、盐运而兴盛,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四大都市”。因为工商业繁荣、人文荟萃,这里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淮扬菜,吴承恩在这里写下了《西游记》。然而,清朝末年漕运被海运取代,淮安的这颗“运河明珠”黯然失色。20世纪,对淮安来说是失落的百年。直到2008年,淮安区最高建筑是7层的中国银行大楼,全城仅有两部电梯。不足15平方公里的古城,却承载着30万人口的居民。“那时候,我再怎么向外地朋友描述家乡历史底蕴深厚,外人眼中这也是个凋敝的小县城。”淮安市民孙强苦笑着说,这样的环境氛围也难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淮安市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区作为副组团之一,城市的面貌亟待改变。淮安区确立了“保护提升古城、奋力开拓新城、全力打造名城”的总体方略,短短几年间实现南越淮河入海水道、东跃京沪高速,北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淮安市主城区无缝对接。如今,一个崭新的魅力城市框架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有轨电车在街头安静开过,新城区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淮安通往市区和市外的交通状况都大为改观。

文化旅游成为新兴增长极

城市面貌不断改观,让淮安人有个更高追求——如何才能彰显文化特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提升成为当地发展战略之一,一系列大手笔开发奠定了淮安“一城古迹半城湖”的格局。城内月湖、萧湖、勺湖、文渠水系连通,城外白马湖碧波荡漾。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底蕴结合,淮安府署投入1.8亿元修复,再现了明清“江苏第一大府”的壮观雄姿,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衙署文化景区;漕运博物馆投资近亿元,通过现代科技和大量史料文物,展示漕运的恢弘历史,成为国内一流的体验式主题博物馆;古城墙遗址公园投资2.5亿元,成为融游览观光、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南客厅;河下古镇先后投入10多亿元,秉持“内围保护、外围开发”的理念,以原汁原味的石板老街,串联起人文历史。这些文化旅游景区就像是一张纸城市名片,让游客切身感受到这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在游览淮安古城后这样描述:“古城淮安的打开,就像一把折扇,古建是扇骨,文化是扇面。”

一城古迹半城湖 文化旅游成淮安新兴增长极

河下古镇的石板老街古色古香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旅游目的地特征凸显。近年,淮安区提出“以萧湖景区建设为龙头,统一规划、整体包装、市场运作”淮安区文化旅游和景区资源,文化旅游实现了从“过境式”向“目的地式”的转变、门票经济也逐渐过渡为产业经济。2015年,淮安区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实施5A景区创建,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等八大类42项全面规范达标。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周恩来故里在2015年10年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苏北首家5A级景区。此外,里运河文化长廊、萧湖等新兴景区,文化旅游开发全线突破。旅游招商也获得丰硕成果,淮安区3次组织旅游业态项目专题推进会,博里农民画展销基地、井神盐化商品展销基地等一批项目,促成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知名度提升,每年吸引500万游客

建设水平和营销推广是做强旅游产业不可偏废的两翼,如今旅游行业都说“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此,淮安区近年来不断增强旅游推介力度。2015年,淮安区发布《等你在淮安古城》旅游微电影、《小城故事之淮安古城》城市纪录片,编辑印制《导游老淮安》《畅游老淮安》《淮安区导游图》等旅游宣传品,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搭上网络快车,与途牛网、同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推出3条淮安区精品二日游线路。

同时,淮安区还借助行业力量,开拓大市场。淮安区组织参与“长三角旅游合作联盟”,加强同长三角地区广电传媒、旅游企业的合作,巩固拓展该区旅游客源地市场。淮安府署、吴承恩故居、奥斯特食品等涉旅企业参加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宣传推介该区旅游商品。通过“地接旅行商淮安新景游”踩线活动、“百车万人春游淮安”活动,开发了多条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线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淮旅游观光。

如今的淮安,纵使岁月流转,古城依旧风华绝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一城古迹半城湖 文化旅游成淮安新兴增长极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