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如皋报讯 重阳节前夕,我再次捧读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油然而联想到我的家乡——桃园(现更名为如皋市城南街道)的前世今生。
古老而年轻的桃园,位于如皋南乡二十里许,至于她的来历,更是让人充满遐想。虽有多钟版本,但众多的桃园人青睐于其中的一种说法。相传在古代,一支抗倭部队驻地休息,士兵们又饥又渴,那时,周围既无水源,又无解渴之物。突然间,晴空万里,忽见一仙人立马撒下桃种,眨眼功夫,长成茂密的桃树园,满树挂桃,为驻军解下心里之饥渴。从此,家乡被后人传名为桃园,这一美名一直沿用至乡镇合并前夕。
近百年来,人们一提起桃园,可谓耳详能熟。至于她的历史渊源,在桃园广场扇形碑文上可见一斑。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曾出现过像抗日英雄陈金灿等民族英雄二十多位,为国捐躯的烈士五十多人,他们生于桃园,革命在桃园内、外,但大多数魂归故里,被世人瞻仰。
历经沧桑,穿越时空,桃园世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倘若你徜徉桃园境内,正如古人王维《桃源行》中写道: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极目远眺,横亘桃园东西的桃园河(又名夏横河),河水清澈、桃树满坡、岸绿柳红、路灯高悬,好一潭活水,从桃园人家门前潺潺流过。
再者,桃园村落,以各种桃树作为村树,承包大户连遍种植,再现了正如陶渊明诗人《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盛况。当桃花盛开和桃果满园的时令,引来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体验田园生活,使游人留连忘返,真是悠哉乐哉!
再如,村际间、水泥、柏油大马路,宽广平坦,连通千家万户,路牙一字形排开,路边的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堪与城市媲美。路灯高挂,夜间亮如白昼,照亮着桃园人民走向诗和远方。
古人韩愈在《桃源图》中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可不是么,桃园人民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从格局上既体现古老文明,又不泛现代气息。广场中央“腾飞”的彩色雕塑直插云天,休闲设施密布四方,周围楼宇林立,商贸繁华。健身器材比比皆是。当夜幕降临之时,广场上空灯火辉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跳广场舞的、锻炼身体的、玩儿童游戏的、摆地摊,搞夜市经济的,五花八门,广场上音响声、舞步声、欢声笑语交相辉映,将人们带入了那“世外桃园”的仙境。
清朝孔尚任诗人在《桃花扇》中说: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桃源深处有人家,世代以农耕为主的桃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论在解放前后,还是改革开放年代,以农为主、兼务别样、办厂务工、经营商贸,已成为常态生计。围绕桃园大写文章,桃园路延伸境内、外,桃园河连通八方,桃园的村歌乡韵《桃花朵朵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不时地从高音喇叭中播出,激荡着人们的心弦。怀揣梦想的桃园人民不断走出家门,去领略外面的精彩世界,什么亿元户、高干、大款、精英、翘楚,屈指可数。勤劳而勇敢的桃园人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现正以巨人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驰骋。宋朝诗人朱熹在《现书有感》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添头活水来”。
桃园和桃源本是同出一辙,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都应给他赋予新意。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承历史、开创未来!在桃园(源)这方热土中,携同桃园(源)的内、外朋友,共同迈向充满希骥的明天!
(通讯员 杨兆成 编辑 吴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