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大小超市醒目的位置,各式的月饼悄悄地“爬”上了柜面,无时不在提醒人们:中秋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吃月饼,我就自然而然想起我的姨娘。
七十年代,物质匮乏,买不到月饼,小时候的不懂事的我们每逢中秋节嚷着要吃月饼,心灵手巧的姨娘给我们做:调玉米糁儿放点糖精,捏成月饼的形状,用力贴在铁锅的四周,饼中间清晰可见的手指印。当我们捧着烤的焦黄的“月饼”, “有月饼吃啰!有月饼吃啰!”金黄的“月饼”是那样的香是那样的甜!
姨娘在兄弟姐妹中排名第二,次于我母亲,是大姨娘,从小到大,大姨娘给我们哥俩的爱不胜枚举,有好吃的都留给我们,每逢假期我们最喜欢待在大姨娘身边。大姨娘比我母亲小五岁(我母亲从小过继给自己的舅舅),在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家里穷,人手紧,为了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被迫辍学。在外公家里,大姨娘既是妹妹又是大姐,几年下来,岁月把大姨娘磨炼的里里外外是一把能手,是外婆的左膀右臂。每次我母亲回娘家,大姨娘除了要忙一桌子好菜招待我们母子,还要忙里偷闲挑一大篮子猪草(手都难插进篮子的把手),然后送我们安全到家才放心。听说,当时我爷爷比较严厉,母亲回娘家不能耽搁了挑猪草,“磨刀不误砍柴工”,为防止爷爷说闲话,这样,大姨娘既盼望着母亲能常回娘家,又不辞劳苦地忙前忙后。
后来嫁给同样淳朴的、吃苦耐劳的姨夫,人如其名:石泰山,大姨夫有着“泰山”般的脊梁。八十年代初,那时候还没有摩托车交通工具,每次两人骑自行车,装载几百斤的货物,披星戴月起早摸黑,从江南批发日用商品到江北赚个差价,离家几百里,风餐露宿,省吃俭用。照大姨娘的想法: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吃住不能落在人家后面,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夫妇二人的共同奋斗下,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佼佼者。住的房子从刚结婚的时候,“五架梁”到“七架梁”到后来的宽敞明亮的楼房。
每年年底,在送完给外公外婆的年礼的时候,大姨娘总是热情邀请我们全家、小姨夫一家到她家吃过年三十晚饭才肯回去。她能拿的出手的菜肴招待我们这些“贵宾”,烧的是从内河里直接捕捞的新鲜鲢鱼、鳊鱼;红烧肉骨头更是用脸盆上,目的就是让我们吃够,姨夫们在热火朝天的喝酒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在桌子上默默地耕耘着,小肚子吃的圆滚滚的,然后撑着下巴,看着耍赖皮喝酒(脸红脖子粗)的姨夫们,有时候谁输了还赌吃红烧肉一碗,满嘴流油的囧相,现在回想起来那才是过年的景象。
端午节前后,大姨娘便托母亲给我们哥儿俩稍上她亲手包的各种馅儿的大粽子,一个就有半斤来重(市场上绝对没有那么大的个儿)和腌制的红心咸鸭蛋,哥哥每当闻到的飘香的粽子的味道,就肯定地说:这是我大姨娘包的。我仿佛又见到大姨娘一会儿包粽子一会儿又在锅塘里添柴火忙碌的身影!说不尽道不完的“乡愁”,那是熟悉的家乡的味道!
大姨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家外全凭大姨娘一个人张罗,很难想象工作强度:一个人,种全家六七亩地,还养四十只猪,一大群鸡鸭鹅,另外还抚养着外孙、孙女,小的上幼儿园,大的上初中,每天来回接送。大姨娘说我在家不比你们打工赚的钱少!这其中的辛酸旁人难以体会,令我佩服不己!
前些年传来大姨娘的好消息:当村干部了。经群众推选大姨娘当上了村家庭矛盾问题处理小组组长,邻里有个矛盾都喜欢找大姨娘说道说道,大姨娘的秉公办理,大家心悦诚服,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受到镇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64岁大姨娘的“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当电动车的便捷实惠被人们认可的时候,大姨娘也想学:方便接送孩子。在销售点,一来二去,好学的她轻易就学会了。她还有更大的期望,等学会了开电瓶三轮车,到大田里农忙的时候就更方便快捷,不会再那么辛苦拖大车。姨娘不老!还是像年青时一样有使不完的劲儿!
春节的期间,是大姨娘最快乐的日子,远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回到母亲身边,陪她过年,不让她干一丁点儿家务,懂事的儿女们说:母亲辛辛苦苦了一年,该让她老人家多休息休息!大姨娘幸福的乐呵呵:过个年,我都养白养胖了。家里的院落里停满了小汽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空调,无线网,哪一样都不比城里人居住的条件差,是真正的小康之家!
每年中秋,我都会带上月饼去看望我至亲至爱的——大姨娘,感谢她从小到大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大姨娘的岁月如刀刻的脸上看到的永远是灿烂的笑容!大姨娘的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刘惊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