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才:行云流水间探秘竹刻

杨林才:行云流水间探秘竹刻

——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系列报道之四

wuhy160557

杨林才在行云流水间展示了竹刻的神韵

近日,国家人社部副部长汤涛、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张雷、省人社厅厅长谭颖一行在出席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开幕式后来到绝技绝活传统技能展演区,对我市送展的竹雕竹刻项目高度关注,详细询问了该项目的有关情况。

我市竹雕竹刻工艺代表人物杨林才先生就竹雕竹刻的历史、工艺流程、地域流派等向部、省领导作了详细介绍,并着重介绍了本次参展的“论语”、“精气神”、“孙子兵法”等经典作品。部、省领导充分肯定了杨林才的辛勤付出,表示要对传统绝技绝活予以支持,寄望杨林才继续做好绝技绝活工艺的发扬传承。

永泰竹刻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林才以永泰竹刻技艺闻名,主要作品有竹简《孙子兵法》、《论语》、《弟子规》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对联有弘一大师的《送别》、《精气神》;笔筒有《九州同庆》、《饱览人间春色》;臂搁有《龙女礼佛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其作品精致典雅,广受好评。

为了探究竹雕竹刻的独特魅力,记者驱车来到磨头镇,采访了皋城永泰竹刻传承人——杨林才。来到杨林才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竹刻、木雕作品,记者发现,《孙子兵法》、《论语》、《金刚经》、《弟子规》等古代经典著作一一被杨林才刻制在竹简上,记者随意打开一只竹简,一阵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在一楼靠窗户的地方,记者看到了杨林才平时工作的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刻刀,桌子旁边还搁置着好几只竹筒,里面装满了刚削好的竹简。杨林才介绍说:“这里大概有五十把刻刀,每一把刀我都非常熟悉。在竹简上刻字时,每一个笔画该用哪把刻刀,我都铭记于心。如果刻到一些复杂的繁体字,这五十把刻刀都要用到。”

谈起竹刻,杨林才更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竹刻是个严谨、细致的活儿,任何一步都马虎不得,从竹材的选择、蒸煮、阴干、刮削到字画的刻制、着色、水磨、抛光等步骤,哪一步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到最后作品的效果。”

说起自己与竹刻艺术的不解之缘,杨林才认为雕刻对于从小内向的他来说,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说:“男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用小刀在桌子、橡皮上刻刻画画,有时候还把自己在橡皮上画的画拿出来跟其他同学交换。不过真正开始接触竹刻是在高中毕业后,我是跟在常熟刻艺大师黄炳发身边学徒的,刚开始拿刻刀学习竹刻的时候,手经常颤抖,也刻不稳,被刻刀弄伤是常有的事,简单包扎一下后还得继续学习。渐渐地,在师傅的带领下才刻得有模有样了。可以说,3年的学徒生涯有苦也有收获。”

3年的学徒生涯结束后,杨林才学成回来,从事微雕和石雕工作。工作几年后,单位就安排他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继续学习深造。在那里,杨林才刻苦学习,接受专业教育和实践后,书法和美术造诣明显提高,刻艺作品也更加丰满起来。

以刀代笔,以竹为纸,杨林才在行云流水间展示了竹刻的神韵。通过几年的实践,杨林才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他精心雕刻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更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只为求得一件佳品。面对成绩,杨林才很坦然,他说:“我只不过是一直在坚持走自己的路,哪怕再苦再累也绝不后悔。虽然有时候仔细雕刻要花上七、八个小时,但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每刻完一件作品,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制作作品的过程就好像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长大,一点点看着它慢慢成形,这种感觉特别好。”

对于未来的计划,杨林才表示,他会继续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并在以后的作品中融入当地的人文风俗,向更多的人展示如皋的长寿文化,同时,还将努力把竹刻这一传统手艺继承和发扬下去。□记 者顾洪基 通讯员郭建东 张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杨林才:行云流水间探秘竹刻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