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梭走线 巧手老人织网忙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沐浴着阳光,微风拂过面颊,行走于郁郁葱葱的小路别有一番风味,沿着小路拐过两道弯,便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住宅,王明珍老人的家就在其中。

走进一间不大的庭院,推开屋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织网,老人身着米白色上衣,一条宽松条纹长裤,脸上深刀似的皱纹让人感叹岁月的变迁,但利索的动作却让人心生敬佩,这位老人正是宏坝社区三组的王明珍。听到有人到来,王明珍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微笑。“老人今年99周岁啦!”同行人员说道。99周岁高龄却能够如此利索地穿梭引线,不禁让人叹服有佳。

“我从8岁时就开始学织网了,每次织的网不大,主要卖给别人做网袋用。”王明珍没有上过学,在那个年代,每天在家帮忙做家务便是她的生活。“我养过猪养过牛,后来父母觉得我需要学一门手艺,所以就让我学织网了。”在当时,每织一条网可以卖到五毛钱,虽然收入微乎其微,但是也能补给一些日常开销。

“早上起早把洋网结,晚上省得熬眼睛。”这是王明珍那一辈的结网人常说的一句话。年轻时,天还蒙蒙亮王明珍就起床织网。“当时每天最多织两个网,正常情况下每天能织一个半吧。”王明珍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绕满塑料尼龙线的工具。“这叫梭子,相当于现在织毛衣的针。”说完老人又抬起左手,“这叫梆子,在织网时起固定作用的。”王明珍说,织网其实很简单,只有上下两针,第一针把尼龙线绕过梆子,自下而上地穿过起好头的网洞内,接着将尼龙线按在梆子上,把尼龙线自上而下地固定前一针进行打结,然后依次织就可以了。王明珍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尼龙线和梆子之间穿梭着,下手又快又准,动作十分娴熟,一目目、一行行渔网就在她的巧手中织成。

几十年如一日,王明珍已经不记得具体织过多少年、织过多少条了,不过曾经织网发生的一些趣事她倒是历历在目。手工织网讲究准确性,使用的网线、起头目数、网目大小、网目数都要准确。“年轻时姑娘们都织网,而收网人总是会找茬,有次跟我同龄的一位姑娘因为少了两个洞数,几个洞口大小不一样,硬生生没有收。”王明珍倒是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年轻时还算心灵手巧,很少出错,收网的老板一般都挺满意。”回想起过去,王明珍的眼眶微微湿润,“那个年代,哪家哪户的姑娘不会织网啊,现在的年轻人会这个活的可不多了,但这传统的手艺可不能丢啊!”如今,闲暇时织网,已经成了王明珍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她年事已高,但这一爱好却一直延续着,王明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织网这门手艺不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飞梭走线缭人眼,巧手织出捕渔网。”看着这阳光下镂空的美丽的网,似乎看到了当年大家为生活奔波劳碌的景象,这也正印证了世界上最短的诗《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钱春妮)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飞梭走线 巧手老人织网忙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