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许红建,男,1971年8月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副校长。参加工作以来,他曾获“如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皋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被如皋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四次受如皋市教育局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如皋市优秀班集体”。2015年,他被评为第四届“如皋市十佳乡村教师”。
如果说,坚守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如果说,坚守是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不落的太阳。
从教25年,许红建一直恪守人生的信条,坚定儿时的梦想,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自己的才智与热诚,用满腔的爱与责任,谱写着乡村教育的动人诗篇。
勤修内功的“苦行僧”
1991年8月,许红建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如皋市原石南乡一所偏僻的五号小学。学校只有四个年级六名教师,没有宿舍,没有厨房,甚至没有电。教室窗户玻璃残缺不全,地面坑坑洼洼,课桌椅竟然是家长自备的,不仅大小不一,而且高矮不同。在短暂的失落之后,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份源自内心的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抛开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一年后,班上的学生变得更为自信,交班考试成绩也打破了该校的历史记录。
牛刀小试,锋芒初露。成功的喜悦让许红建爱上了这份工作,爱上了这群乡村的孩子。他坚信:付出终有回报,乡村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可塑之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白天,他认真备课、上课;夜晚,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他潜心阅读并写了多本读书心得,学校仅有的几本教学杂志成为他的挚爱,成为他消遣寂寞、排遣忧愁的良药。
也正是这种草根式的、零碎式的阅读,开阔了他的眼界,打开了许红建的教学思路。起初,他将从教学杂志上学到的东西搬到自己的课堂,陡然发现,这样的方法竟是那样的灵验。他又将学校的同行请进自己的课堂,从同行们的听课表情到课后的反馈、交流,他明显感受到了自己成长的速度带给同行们的惊讶,他也切身体会到了阅读带给自己的专业拔节。从此,他更是将教学杂志奉为至宝,细心钻研,成为一名“勤修内功的苦行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前辈们的智慧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的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每逢公开课,他的课堂总会给老师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他也因此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负重拼搏的“领头雁”
1997年夏天,许红建调回家乡工作,先后在江安镇原老庄小学、池岸小学、大贲小学任教,后来担任教导主任,足迹跨越江安镇的西南和东北。2002年,他调任偏远的江安镇原申岱小学主持全面工作,学校不到200名学生,教师严重老龄化。为数不多的学生却必须编排六个年级,面对教师紧缺的困难,他勇挑重担,原来一直任教语文的他,主动担任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带领着这一特殊的教师队伍,他丝毫不敢懈怠,确保开全开足课程,努力打造体育特色。许红建亲自带领学生运动队每天早晚围绕乡间小路进行长跑耐力训练,后来在如皋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比赛中取得了跨栏第一、100米跑第一、跳远第二的好成绩,为江安镇小学运动队进入甲级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教育区域规划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原申岱小学于2009年7月并入江安小学,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困难,他主动联系村干部、家长,安抚教师,使学校的撤并工作顺利进行。老百姓对于学校撤并最大的忧虑莫过于孩子的接送问题。当时,他班上的海龙、海梅两兄妹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兄妹俩,爷爷患有肺气肿,生活不能自理,奶奶又不会骑车,因此,孩子的接送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脆弱的家庭。许红建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告诉孩子的爷爷、奶奶,新学校可以为孩子们提供食宿,如果不住宿,也可以坐校车,鼓励他们支持学校的撤并工作。像这样,上门家访,单独做工作成了他当时最主要的工作。通过细致、耐心的走访,很多原先不乐意、反对的家长逐步认识到学校撤并的优势,开始支持学校的工作。
调入江安小学之后,许红建主抓学校后勤等工作,当时由于撤并的原因,学校有近200名寄宿生,后勤管理任务特别繁重。许红建带领总务处的同事们,轮流值班,在生活上给予寄宿生最大的关爱。轮到许红建值夜班,他总是晚自习一下课就直奔宿舍区,指导孩子们整理内务,及时洗漱、上床休息。到了半夜,还会挨个宿舍巡查,给孩子们盖上滑落的被褥。
在许红建的带领下,学校不仅顺利完成了撤并工作,而且通过扎实的后勤管理,赢得了广大撤并学生家长的赞誉。
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9年8月,许红建调任江安小学副校长。在工作中,他本着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人人都是德育人,处处都是德育处,事事都是德育事”。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硕果累累,他班上的黄周同学“捐髓救母”的事迹响彻大江南北,多次被省市各级媒体报道,该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美德少年”“感动南通·教育人物”“如皋市首届道德模范”。根据其事迹改编的音诗画《捐髓救母》,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中获得如皋市一等奖。依靠校园红色文化特色,许红建历时一年多组织编排的舞蹈《薪传》获如皋市校园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并选赴南通参加省校园文化艺术节分会场展演获一等奖,成为江安镇教育史上的美谈。
由于工作的调整,2014年8月,许红建开始负责江安小学的教学工作。学校学生数近2600人,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开学初的课务安排成了他最大的心病。他与教务处的同事制定教学计划、印发教师通讯录并添加到家校通,安排教师护校轮值表,确定年级联系人、各学科备课组长,排摸新毕业、支教、调进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及特长,统筹安排课务、任教班级学科。虽然安排课表有排课软件,看似简单,但因班级多教师少,他和教务处两位同事连续加班两个晚上,每个晚上都要到早晨三、四点才能回家休息一会儿,白天还要继续工作,眼睛盯着电脑看花了、熬红了,头也晕了,一切都是为了确保9月1日那天日课表能贴到各班墙上,尽最大的可能让老师安心,让家长放心,确保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许红建注重常规管理,力求把平凡的小事做实做细。关注老师是否按课表上课,关注是否有活动教学的理念,关注老师的教学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每天早晨,他开始对全校42个班的晨读巡课,风雨无阻,并将在巡课中发现的问题和先进典型事例及时通过短信的形式通报给全校老师,并就某些问题找个别老师交流谈心。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全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教师早早地来到学校,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在他的引领下,学校的教学工作稳步推进,教学成绩大幅提高,江安小学在江安镇四所小学的综合评估中稳居第一名,在市局组织的各项教学抽测中名列前茅。
忠孝难全的“拼命郎”
正当许红建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让他瞬间手足无措。一向身体很好的父亲被诊断出食管癌,接下来,手术、化疗、放疗,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他有责任和义务陪伴在父亲的身边。但此时正值学校重点工作推进的关键时刻,他真正地体验到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父亲放疗期间,他白天正常到校工作,下午四点半散学后,开车带着老父亲直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冬天的夜黑来得特别早,寒风瑟瑟,在昏黄的路灯下,他推着轮椅,看着曾经90多公斤重而现在瘦得皮包骨头的老父亲的背影,一阵阵心酸涌上心头……
2015年,父亲去世,料理完父亲后事的第二天,他就赶到学校,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老师们都说:“他真是个拼命三郎!”“他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他心里只有他的那些孩子!”每每这时,许红建总是谦虚地说:“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不负家长的重托,尽自己所能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道出的是他作为教师的满腔热忱,也道出了他蕴藏内心的教育情怀。许红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区百姓的交口称赞。
25年平凡中的坚守,让许红建爱上了乡村这片土地,爱上了乡村这群天真、活泼的娃子,更爱上了乡村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周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