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 心系教育
——记市老年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朱轩臣
91岁高龄,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读书、看报、写文章,不用戴眼镜。他就是市老年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德高望重的朱轩臣先生。
朱轩臣从教60多年,前40多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后来在市老年大学工作近20年,为老年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常务副校长的职务退休后,他坚持文化养老,心系教育。
1987年7月,他从如皋中学教导主任岗位退休后,即被组织聘请到如皋县老年学校(1989年10月更名为老年大学)工作,担任教务长(后担任副校长、常委副校长)。当时,老年大学是新生事物,除南通市老年大学外, 南通六县只有如皋老年学校一所。
俗话说“创业难”,当年创办老年学校,没有校舍,他们设法借用,3次搬迁,最后落户红园,与市老干部局及其活动中心为伴;没有教师,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聘请知名人士当教师:书法班聘请书法家沈正,保健班聘请市人民医院院长黄道贯,花卉盆景班聘请如皋盆景大师花汉民等等;没有教材,一是想方设法购买,二是自己编写,保证学员们用上最好的教材;没有经验,他们就去南通、苏州、无锡等地的老年大学去取经学习,同时,他们在干中学,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前行。
后来,市老年大学越办越好,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被南通市、如皋市评为先进单位,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老年大学”,朱轩臣则被评为“江苏省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市老年大学为老年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这与朱轩臣无私奉献的精神、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朱轩臣1986年入党,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到老年大学近20年,他在校工作期间,每天都提前到校,几乎没有睡过午觉。开教室门、擦黑板,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学员们戏说:“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他爱岗敬业,关心学员。1994年年末的一天傍晚,突然降落的一场大雪将学校道路完全覆盖。为了保证学员的安全,学校决定第二天停课。当时没有手机,电话也极少,这个消息怎么通知到各个学员呢?朱轩臣拄着一根木棍便要去通知大家,他的老伴说:“这么晚了,外面这么大的雪,你走路跌倒了怎么办?”他不听老伴的劝阻,毅然前行,最后,朱轩臣的老伴也拄着木棍陪他一起走,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相互搀扶,冒着严寒,踏着厚厚的积雪,直到晚上8点多,终于通知到了七八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相互转告,才让大家及时收到了停课的消息,避免了学员们第二天冒着大雪白跑一趟,学员们知晓后个个都感激万分。
勤俭办学,艰苦朴素。学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志去苏州学习,同时购买教材,他们住在一天只交5元的地下旅馆,条件极其简陋,但是朱轩臣毫无怨言。他们用一根木棍抬着几十斤重的教材上了公共汽车,从苏州坐着汽车到了如皋车站,在车站,他们一人看守教材,一人回家取自行车来驮教材,两人忙得汗流浃背,但是心里却很开心:因为他们为学校节省了一笔运费。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朱轩臣的笔名是“自牧”,这个典故出自《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自牧”即加强自我修养的意思。他为自己定了自律十条:一生从教,二(两)袖清风,三省吾身,四(嗜)好读书,五有爱心(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友),六亲和睦,七情淡定,八方为善,九重健身,十保晚晴。他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说到做到,堪称楷模。一篇篇论文,一份份荣誉证书,就是最好的佐证。
退而不休,心系学校。从老年大学校长职务退下后,他仍然心系学校。学校新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成果累累。他们对朱轩臣也非常尊重,有问题便虚心请教。朱轩臣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提出合理建议。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市老年大学办得越来越好。他虽然退休了,但仍一如既往地关心老年教育事业,不久前,他与张文森副校长撰写的《倡导文化养老,创造健康长寿》,荣获“美丽南通·世界长寿之都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并收入南通市老龄委、南通市老龄协会和南通市老年学学会编辑的《寿都南通解析》一书。
文化养老,健康长寿。前不久笔者去看望朱老校长。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91岁高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不戴眼镜,照样读书看报,作笔记写文章,那一本本读书笔记上秀丽的蝇头小楷,要不是亲见,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九旬老人之手?问其健康长寿之道,他说,他有五个“一”: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孙都很孝顺;一个良好的心态,凡事淡定宽容;一个坚强的意志,天天坚持锻炼;一个劳动的习惯,生活尽量自理;一个高尚的襟怀,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笔者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将市老年大学打造成为‘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这是我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成真,朱轩臣心里特别高兴。他衷心希望老年大学越办越好,真正成为老年人学习的校园,晚年生活的乐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老有所为的田园。他愿在有生之年,为市老年大学发挥余热,为如皋老年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张伯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