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灵威观 众善奉行欣乐安平

IMG_029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和谐”已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旋律,作为包涵着诸多伦理道德思想的传统道教文化,应该也完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谐”是道教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盗即宜,三才即安”,这个“宜”就是“和谐”的意思,即天地人三才的运动相为和谐,天地人方能长治久安。老子这样论述和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也”,又云“充气以为和也”。道家认为“和谐”是宇宙之间森罗万象的芸芸众生的运动定义,任何万物都在“和谐”运动。可以说,道教本身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宗教,其一,道教倡导“众善奉行”,体现了人与人相互和谐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在“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思想指导下,创造“慈爱和亲”的道教理想社会。《度人经》称之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要“不嫉不妒”、“不憎不忌”,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在人际关系上,道教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诚实守信。《西升经集注》又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强调“口语诚实”。《太平经合校》云:“不虚美,不隐恶”。道教希望人人都能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其二,道教倡导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思想。道教教义中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道教是一个贵生的宗教,《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贵生为人类社会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道教传统戒律中明确规定反对滥杀生。凡是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多加提倡。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太平经》:“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阴符经》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只有懂得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利用好自然规律,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三,道教倡导众生平等,体现了人与社会相互和谐的思想。道教的“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基础上的,是道教劝善思想的结果。道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社会积极向上。这种观念在老子《道德经》中已有记载,称“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又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种天道与善说,就充分体现了一种平等思想。东汉以后,“众生平等”的思想成了登仙之途。《老子想尔注》称:“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太上感应篇》则将行善与成仙直接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功德成神观,在修仙的路途上众生是平等的。《度人经》则提出“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疑”等具体行善规戒。这些人人必须平等奉行的善功德行,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总之,道教的社会人生观,是积极向善的,是需要积极倡导的。道教的劝善思想和戒律规范,对促进人心向善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05Bk0ECgy6R3g9ZVV49e&690

道教传至如皋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作为江苏道教三大胜地之一的灵威观,尤为世人称道。如皋灵威观有“五绝”:一是观名之尊。隋代前灵威观原名“祖师观”,唐代尉迟恭东征时于观内扎辕,凯旋后重修庙宇,唐太宗赐名“仁威”,宋代仁威大殿有金蛇现身之说,宋徽宗闻奏后赐名“灵威”,于是灵威观成了方圆千里之内唯一由两位皇帝更名,并御题观额的庙宇。二是地位之显。古代如皋管理诸多道观的机构“道会司”便设于灵威观内,灵威观现为硕果仅存的古代名观;宋朝以后灵威观称十方丛林,有四个附属庙;授戒时的戒子,一次多达510人,这些至少都是苏北仅有。三是经书之妙。灵威观刊印的道教经书有《法仪集》、《虚皇天尊消劫忏》、《三时正念法食》、《指玄归真》、《五都十函真经》数十种,均为一方独有。其中《虚皇天尊消劫忏》于雍正年间被收入《道藏》,故而灵威观又是江北地区能出版经书,并且被收入国家级经典总汇的唯一庙宇。四是人物之荣。灵威观奉正一,口碑留名、青史留芳的亦道亦仙之人不胜枚举。东汉乐子长为中国古代著名长寿道人,唐明皇有赞;宋徐守信受哲宗、徽宗两度赐号,后以徐神翁之名位列八仙;清吴兰坡为紫禁城大光明殿法官,以飞符祈雨救灾名动天下。当代道瑞沈高澄发起恢复省、市道教协会,九十八岁为茅山老君神像开光,一百零二岁羽化登真。五是规模之盛。“九步三庙、五庙同观、形似北斗、状若琼岛、殿堂相间、宫祠互绕、坛台错落、楼阁映照”,房屋200余间,殿堂、宫轩、祠坛等处所35个,主神像124尊,小神像不计其数,于淮南江左绝无仅有。

不过,“五绝”之外更为称绝的还是灵威观传承千年的赈济之举。慈善为怀,道家之本。灵威观以“赈济”体行道家传统理念。灵威观的赈济活动名目繁多,有施粥、施医药、施衣、施棺、施冢、保产等。清代以后,观内建有专门赈济机构育德堂,设置粥厂、棺栈、医室、药房,纾解江淮难民、灾民、贫民无数急难。又倡办义学,开设“孤幼手工传艺所”,授人以渔。灵威观赈济资金来自捐赠,来自灵威观对慈善事业的引导和对众生善心的劝导,来自灵威观道长们对众善奉行、天人合一、众生平等这些道教经义的阐发和传承。像这样一个冬春赈粥、夏秋赈医药、赈济项目众多、赈济年代久远、赈济覆盖广袤的江淮平原之道观,可谓史所罕见。更堪称颂者,在民族危亡之际,灵威观与新四军共办“军民合作站”,并于观内开办两期军政干校,为抗日救亡竭其所能,功在不朽。灵威观传统道教的和合仁慈,成为苏中、苏北地区人民气节情操的缩影。

历史上灵威观数度毁圮,宋丁志伦,明周源中、陈志逵,清范承先、吴远馨、徐观政、曹合真,民国马绍周等相继募修。惜“文革”之后,道教式微,教徒星散;庙宇年久失修,数易其主,灵威观风光不再。

盛世兴教,枯木逢春。灵威观祥云重现,紫霞再生,旅游城市复兴一处胜迹,文化古邑凭添一页华章,长寿福地叠加一道瑞象。

爱心如皋、和谐社会,需要包括道教界在内的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灵威观,作为道家礼圣度人之所,善信净心涤尘之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最广泛最深入地调动起道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的积极性,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博爱情怀,和全市人民共同协力创造出一个欣乐安平的家园。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如皋灵威观 众善奉行欣乐安平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