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月亮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哪……这几天放学后,刚上三年级的儿子,总是轻声哼唱这首歌谣。

是啊,转眼又到中秋月圆时,这首儿歌翻开了我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农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每当树叶泛黄,秋蝉低吟,田野里翻滚出秋的色彩。我们就知道中秋节快到了。

每到中秋节,为了应景儿,家里都要到“代销点”买两块月饼,留着敬月神,乞求五谷丰登年景好。

中秋夜月光特别明亮,小桌上的月饼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们兄妹三人眼巴巴的盼着香火早点熄灭,分食月神享用过的月饼。

做小学老师的母亲,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慢慢的等得“心焦”起来,父亲便“哄”我们先睡,一会喊你们起来,反正月饼是你们的。那知道这一睡不要紧,夜里月饼被“摸秋”的孩子们摸去了。

第二天,母亲也许觉得对不住我们,忙碌着给我们贴甜玉米饼子。我们兄妹一点也不领情,拎起书包含泪跨出了大门。

玉米,那时候是农家人的主食。每年,树叶还在枝头盈盈地绿着,雨声尚未脱尽夏的急切和焦灼。田野里的玉米郁郁葱葱,筑起了一道摇曳多姿的青纱帐。一株株的玉米,像披着绿纱的女子,婷婷地立在田间顾盼生情。

于是,秋便从母亲掰掉的第一个玉米穗开始了。母亲轻轻地揭去玉米的绿衣,饱满晶莹的玉米棒便露了出来。玉米棒和着清水下锅煮上半个小时,清甜的香味便弥漫在整个小院。

等到秋高气爽,玉米叶开始枯黄了,这时候的玉米才算是真正成熟了。掰回来的玉米棒晒干了,搓下玉米粒磨成玉米面,母亲又天天忙碌着为我们贴饼子,新玉米面饼子吃起来还真香。

第二年敬月神,母亲把小方桌藏进门前的茄子地,看着在茄叶间忽明忽暗的香火,我们又开始满怀期盼。

 母亲好像不长记性,又开始当着父亲的面显摆,教我们读诗:“问讯吴刚何处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茄田里已不见香火闪烁,谁还问吴刚有没有捧出桂花酒,我们一齐冲向茄田……

1984年,我怀揣着绿色的梦想,来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当兵。在整齐的白杨树下,在绿茵茵的操场。齐步正步、直线方块,定格成军营梦里的诗行。

当秋风拂过太湖湖面,染红了山野的时候,我迎来了入伍后的第一个中秋。

记得中秋夜,连队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盒月饼。晚上,战友们围坐在一起,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望着白杨树梢头那轮圆月,大家深情地唱起《十五的月亮》。我想起远方的亲人,想起了母亲为我们贴玉米饼子的身影。那一刻,月亮在我的眼中慢慢放大,随之模糊,然后悄悄滑落……

那一刻,干部、战士,老兵、新兵。人不分南北,级不分高低,思念都是一样的。为亲人举杯,为故乡举杯。一颗颗年轻的心共同托起了一轮圆月,笑声震得月光荡漾。

 时光荏苒,转眼20多年过去了,又到中秋月圆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饼却已换了花样,不但品种繁多,而且包装精美。然而我们已经失去了儿时的那份期盼和渴望,反而渐渐地思念起童年时的玉米饼儿来……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故乡的月亮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