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硚口区变电社区幸福食堂,工作人员给老人盛饭菜
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随着昨日硚口区变电社区幸福食堂正式开张,全市各社区新开设的“幸福食堂”超百家,2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服务近3万名老人。
8月3日至5日,长江日报连续刊发《来自道能幸福食堂的新闻调查》,报道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多方合力,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创办5家幸福食堂,为3000名独居老人解决就餐难题的探索,省、市民政部门推荐在全省、全市推广复制。
更多病残老人
在家“坐享”一日三餐
变电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红妮介绍,社区13000多居民中,有1000多老人,不少是独居、空巢老人,社区向老人们征求意见,很多人希望开设社区老人食堂,以解决他们的吃饭难。
昨日11时许,变电社区85岁的林红英就来到社区崭新的幸福食堂等待开饭,六菜一汤,荤素搭配总共7元钱。“比外面吃饭便宜、干净、可口。”林红英尝鲜后赞不绝口。
林红英的儿子和儿媳白天要上班,由于年纪大了,她白天一个人在家只能凑合着吃,有时候自己煮点稀饭,有时候就到外面餐馆吃。“自己做的吃不好,在外面吃中饭一顿起码要10元以上。”林红英说,在新开办的社区幸福食堂,早上3元、中餐7元、晚餐5元,三餐总共就15元,每餐都符合老人胃口。
昨日一天,有50多位老人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就餐便利。
先于变电社区开设幸福食堂的古南社区,除了解决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吃饭上。
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丽说,社区老人多达245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行动不便,白天子女不在家,吃饭就成了老大难。负责社区幸福食堂运营的“天颐之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赵杰说,幸福食堂专门雇人开车、送饭,每天给100多位老人送餐。
80多岁的谢邦奎老两口家住3楼,上下楼梯不方便,白天子女又不在身边,一日三餐就靠幸福食堂送餐。同样80多岁的熊昌兰说,她关节风湿严重,平时走路都很吃力,要不是幸福食堂一日三餐送餐上门,每天就只能吃剩菜剩饭。
政府加大投入
扶持幸福食堂各街道全覆盖
江岸区已经建立起9家社区幸福食堂,而且是全部社会化服务。
日前,后湖街东方社区幸福食堂开业,3天时间就有200多名老人前来就餐。东方社区有1000多名老人,为了不断完善为老服务,还专门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站,2000多名义工每天轮流到幸福食堂开展做义工、送餐等为老服务。
江岸区16个街道和百步亭社区明年将全覆盖建街道级老年幸福中心厨房,全区将投入1500万元,用于建老年幸福中心厨房、家庭健康顾问、家政服务、义工为老服务站17个。
江汉区目前全区12条街道为老服务食堂已经全覆盖。全区近300名65岁以上低保、失独、残疾老人,由区政府买单,中百超市提供送餐服务;对80岁老人、轻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人,幸福食堂提供低偿服务,老人在这里就餐享受半价配餐。
借鉴互联网思维
探索长久生存发展之路
硚口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2.63万人,独居困难老人约占35%,开设幸福食堂,解决老人们一日三餐吃饭难,是急老人之所急。怎么让更多的幸福食堂保持公益属性,坚持低价,同时又让幸福食堂由公益组织运营,以兼顾市场经营,用收益补公益?在总结原有的营北社区、发展社区创办幸福食堂经验的基础上,硚口区民政局指导新开办的15家幸福食堂更进一步进行探索。
硚口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昨日带记者走访变电社区和古南社区的幸福食堂,他指着厨房所有崭新设备说,所有设施、设备都由政府出资14万元购买,食堂所在的场所,由街道调配。“食堂运行过程中最基础的场地、设施设备成本,由政府买单,减轻了大量后期运行成本”。
硚口区引入“侨亚”“天颐之家”等社会组织,让他们竞争上岗,指导这些公益组织借鉴“互联网思维”办幸福食堂。
“天颐之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赵杰说已经尝到这种“互联网思维”的甜头,通过幸福食堂的优质服务,“天颐之家”聚集了一批老年粉丝,由此与大型旅行社、超市合作办理旅游、超市等一系列团购,老人享受到了折扣,社会组织也获得了一部分回报,弥补幸福食堂的亏损,总体接近于保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