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从郭园小学的“帽子班”(小学里的初中班)毕业考入师范。1981年毕业又被分配到郭园小学任教,三年不见,郭园小学 唯一的变化是脱掉了“帽子”,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小学。回到母校,一切依旧,三排平房,屋面的缝隙里都长出了瓦花(一种植 物)。巴掌大的操场凹凸不平,(约400平米)全校一至五个年级,11个班,(四年级有三个班)19个老师,其中一半以上是民办或 代课老师。
那时候学校除了几块小黑板没有其他教具,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总是先在小黑板上写好板书,课堂上再一块块地挂上去,教学 手段及其单调。困难难不倒智慧的郭小人,没有教具我们自制教具。记得一次全乡教学比武,教学内容是《月光曲》。为了让学生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境,我们绘制了“海上明月图”,并借来录音机录制海浪拍岸的声音,再把海浪声与课文朗诵进 行合成。我们的教学手段在当时可称得上最先进的了,成了其他学校模仿的样本。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十年左右的时间,郭小周边的初小被撤并。郭小教学班级增多,原来的教室无法容纳当时的学生,在 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小的平房逐步变成了三层楼房,学校面积向西扩大一倍,郭小有了一个像样的操场。当时每一个郭小人都 为此作出过奉献,捐资助校,每人50元,乡政府专门为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别看50元不多,当时接近一月的工资。
为了更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2009年原郭园乡的小学都并入郭小。郭小迎来了划时代的巨变。首先是校园面积的再次扩大,我虽没 有进行丈量,凭视觉扩大后的郭小是1981年的6倍。新添了一座四层教学楼,增加了一些功能室,有了400米的塑胶跑道,教学班级 一下子变成了31个,老师80多名,学生1600多人。
2014年重建师生食堂,2016年我们捐资助校的那幢楼被视为危楼拆除,政府投资在原地重建四层教学大楼,与2009年建成的教学楼 连城一线,构成教学双子楼。2017年改建一幢教学楼。近几年来除了外在的变化,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增加,新建了乒乓馆,科学实 验室,电脑室,音乐室……每个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配备了教学投影仪,小年青们调侃我说:“你们花几天完成的《月光曲》教 具,我几分钟就能搞定。”我笑笑说:“现在条件好了,你们应该比我们做的更好才是!”
说郭小变了,因为她前进节奏越来越快。如果把时间推移到1981年,我们做梦也想象不出今天郭小的样子。
说郭小没变,因为这里的老师们依旧是那样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的青春与未来默 默地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通讯员 徐正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