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工作调动,有幸身临名闻遐迩的古镇白蒲,目睹了一个散发着古朴风情、弥漫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原生态白蒲。经历着古镇的风风雨雨,我与白蒲朝夕相伴。深宅大院里的明丽厢房我住过,绿荫扶疏的庭舍我待过,雕龙画凤的镶壁内房寝居数年,轩敞高耸的木楼,起居时的嘻笑音犹在耳。
白蒲镇是古蒲涛县治所在地,建镇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建镇初期,四周湖泽长着开白花的蒲草,遂得名白蒲。昔日白蒲,占地11.47平方公里,镇区南起冯家庄,北至北渡船口,东至三角陵,西沿通如公路,是一个三里长,二里宽、呈长方形的古镇。镇乡野广阔,街巷民宅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镇中心一弯清澈市河从南至北流经全镇,两岸商贾密集,各行商号临岸择水建店。白蒲是远近唯一大镇,乡脚大,生意兴隆,市井繁荣,各商家都有独门秘传过硬品牌招徕顾客、享有自家店号的大批回头客。
良好的经商风格,让古镇数百年来昌盛不衰,解放前各行业名望较大的商号200余家,南北货有裕源昌、吉和昌、鼎裕、谢同裕、冯文记;烟酒茶叶有昶利和、顺大森、方永大、利源通、赵万顺、德润生、王元吉、张顺安;绸布成衣有姜元泰、道森、晋太祥、荣昌鑫、文昌旭、信隆、文鼎隆、姜人昌、德太昌;百货业有大荣义、德丰祥、冯文;茶食糖果有吴广余、万寿炒货;中西药有葆春堂、天生堂、仁和堂、中西大药房;香店有蒋步记、马元昌;茶干店有三香斋、真香斋、稻香斋;饮食店有金谷春、娄复兴、陆德记。此外尚有糖行、花行、酒坊、鱼行、酱酒、肉店、磨坊、纸坊、竹木行、小吃店等多家商铺。解放后,上述均已先后组建成合作商店及公私合营商店,隶属白蒲区供销社管理。
五十年代,镇区市河两岸竹楼码头,与临岸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商家相映成趣。三座石板拱桥横跨河面,凌驾水上,沟通镇内交通,一派水乡风韵,情景独特,颇为壮观。当年商品吞吐量大,临水的、背山的店号,全靠这条市河运载货物,与外界联通。载人载物的各式木船、邦船、快船(俗称摇摇快),每天一班的小客船(俗称机器快),成为南来北往的运输主力。船运全仗人力,顺水撑篙摇橹,逆水拉纤,纤夫数人,前后一字排开,无论寒暑,赤膊短裤,九十度躬腰肩背纤绳,动作一致地划动双臂,艰辛地拉船上水,那满身的汗水,油光黝黑的臂膀胸背,那赤足光脚,让人不忍卒看。源源不断的货物当年就以这样的方式运送,我所在的供销社,更是每天必有船只上卸货,无怪旧时有言:“最苦行船打铁磨豆腐”。
镇内石板街道上,各行商号虽已合作化经营,却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门店风貌,清晨卸了多扇木栅门板,开门迎客,老店传下来的木柜台、木货橱,折射出陈年古色,传统的商品堆满店堂,营业员热情迎客,让踏进店里的顾客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当年做买卖的,算帐的,与数字有关的,靠的是一把算盘,凡经营单位,站柜台的营业员、管帐的会计,无一例外地每人一把算盘。在这把计算利器上加减乘除不停运算,“的的笃笃”的算珠声不绝于耳,恰似一曲悦耳的交响乐。林梓商店的帐房会计老裴,珠算功夫了得,能同时左右开弓双手打算盘,两组得数准确无误。那时测试业务人员的水平,珠算比赛首当其冲。如今算盘只留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了,就像当年广泛使用的腊纸铁笔,当今还有谁用?挚友同事老黄,曾是刻写腊纸的高手,刻印过镇区跃进报等,字字如铅印,当年未留存,至今深为憾。
在明清古民居荟萃,曲径通幽的深巷老宅中,林荫环绕,青巷野逸,庭院深深,悠远旷达,彰显一派恬淡宁静、别有洞天的意境。清代进士姜仁修曾赋诗“野客”一首:白蒲溪绕西亭坝,中板桥头是我家。消夏村风梳笋竹,款冬树色盖枇杷。闲鸥惯于斜阳狎,黄酒欣从小市赊。岸边篱门沙草外,却随流水到鱼槎。
镇内主巷与街道相通相连,南起火巷、碧霞宫巷、秀才巷、关帝庙巷、魁星楼巷、轿行巷、佛汆桥巷、井儿口巷;东有马巷、北空场巷、南空场巷、东行巷,与驷马桥巷、北脚行巷、畚箕巷、印池巷、顾家老宅巷、顾家宗祠巷相通,构成全镇巷道网络。南北走向的秀才巷长二百多米,宽三米,乱石铺成,是镇内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巷,两侧院落多为书香门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诵经楼、有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建造的程氏典当行大宅及双庆堂、双堂屋等古宅深院。轩昂的门楼影壁、精致的庭院,宽敞的多进厅堂,从这里仅明清历史上可考证的、获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秀才等有功名的文人就有617人。五十年代掌控白蒲地区物资供给命脉的区供销社,就设于秀才巷8号程氏典当行内,同期的镇政府也设在秀才巷顾氏大院内,当年的白蒲工学院位于巷内北侧。一条深巷内,容纳了机关、企业、学校,实为罕见。
镇区桥梁有草行桥、筷儿桥、驷马桥、薛家桥、芦鸿桥、牛桥、公鸡桥;市河上主桥三座:北石桥、中板桥、南石桥。南石桥是河南首的高台阶的石拱桥,是南通地区独一无二的明代古石拱桥,造型隽永,台阶高耸雄踞市河上,颇为壮观,历数百年风雨,岿然不动,集中了古代人的智慧。
镇区当年庙宇有大小13座:南泰山寺、北泰山寺、都天庙、关帝庙、北武庙、古佛庵、三官殿、上真殿(道观)城隍庙、准提庵(尼僧)、西庵(尼僧)、白衣殿(尼僧)、法宝禅寺,法宝禅寺系镇区最大的寺庙,建于唐代太和四年(公元831年)。当时白蒲中学设于庙内,大殿气势恢宏,成双的径围两人难抱的粗壮圆柱一木到顶,仰视顶梁,高旷深邃,几尊大佛慈眉善目,金光闪耀中透射着令人敬畏的威严。殿后为藏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与大殿浑然一体。
当年还有宗祠五座:沈氏宗祠、郑氏宗祠、刘氏宗祠、顾氏宗祠、吴氏宗祠,均为古镇大姓族群,如今已无存。
漫漫岁月长河中,古风古韵、原汁原味的白蒲,面貌不断变化,六十年代,市河被填平,三座拱桥不复存在,成为现在的市大街;九十年代,法宝禅寺移至镇郊。如今镇区高楼林立,别墅式小区、公寓式小区遍布全镇,新建的商厦相继开业,宽阔的道路,车水马龙的人流,文体设施齐全的市民广场,人们充分享受着改革带来的成果,镇区东有沈海高速公路,西有宁通、宁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古镇白蒲已俨然一座新崛起的都市型城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