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古典时期的中国哲学》

1949年之前,不少外国人由于长期在华生活,逐渐受汉文化的“耳濡目染”,最终乐于研究中国文化,成为汉学家。修中诚(E.R.Hughes,1883-1956)就是一例。据《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记述,修中诚于1911年来华,在福建、上海等地从事工作长达20多年。其间他还刻苦研究了中国古典哲学,1934年回到英国后,就被牛津大学聘为教授中国宗教和哲学的高级讲师。1942年再次来华,走访了重庆等地。修氏研究中国哲学,做到了古今贯通、东西兼容:不仅翻译了《大学》《中庸》和《新理学》(冯友兰著),还与陈寅恪教授有过学术交流,并力邀陈氏前往牛津讲授中国哲学和宗教。

笔者曾在一家二手书店淘得修氏晚年编译的 Chines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Times:《古典时期的中国哲学》。此书小32开,蓝色硬面本,上切口烫红,属“人人丛书”第973种,1942年初版,1944年最后一次印刷,在英国和美国分别由J.M.Dent & Sons公司和Dutton & Co公司出版。护封尚存,黄白相间。

利用“前言”,修中诚向读者坦白了自己编译《古典时期的中国哲学》的“灵感”源于中国的两本哲学名著: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凡八章,全面叙述了中国东汉之前的哲学发展流程。不仅介绍了孔孟一流的古典哲学家,还专节论述了部分名气相对较小的哲学家。譬如“惠子”的专著早已失传,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中,修中诚却对“惠子”的主要哲学论点进行了归纳,实属不易。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记《古典时期的中国哲学》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