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是我难忘的一天;这天我终于见到了分别七十年的老同学吴瑞英了!
1947年,父亲在如皋磨头镇工作,我随父母也一起来到了磨头,在磨头小学当上插班生。磨头小学并不大,仅有五六间低矮的砖瓦平房。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0多名学生,全是当地人,唯有我是个外来生。进校报到那天,我身着父亲那件又大又肥的西装马夹,不伦不类,不禁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他们常与我开玩笑,这个摸摸我的头,那个扯扯我的衣服,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同桌的女孩名叫吴瑞英,与我同龄;她家离校仅有200来米;门前长着两颗又高又大的槐树,十分挺拔!也许我们是同桌的原因,吴瑞英待我特别好,经常从家里把好东西拿来给我吃;休息天,还约我和其他同学到她家去玩。可以说,她是班级里对我最好的同学。谁知半年后我父亲又调动了工作,全家离开了磨头。从此,就与吴瑞英失去了联系。
后来我到了上海,在出版系统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加上时间太久,这段往事慢慢在我心中淡去,只记得同座那位同学姓吴,名字再也记不清了。10年前,我去海安,路经如皋,忽然想起磨头那段历史,想到了姓吴的那位同学,怀念之情由然而生,激起了我去磨头的念头。从海安返回上海时,我特地在如皋下车去了磨头。
磨头原是个破旧的小镇,街道两旁都是些年代悠久的低矮平房,如今却大为改观,一幢幢新式楼房组成了条条又宽又长的街道,少说也有七八个;街道两旁商店如林,一家挨着一家。望着美好的磨头,我茫然了,上哪儿去找人呀?来到原来读书的磨头小学所在地,如今校舍已拆,代替它的是楼房民宅;吴家门前两颗大树也荡然无存。我又来到当今的磨头小学,老师们听了我的来意,个个摇头;问过路人,他们都这样回答我:“你连对方的名字都记不起,叫我们怎么帮你找呀?”正当我一筹莫展时,见到马路对过一家小商店里坐着位老翁,银发雪白如霜,看样子已有八十几岁了。我暗暗思忖:老人经历广,住在当地时间可能长,也许他能知道。于是我走上前去向老人打听,老人立即告诉我:“那是吴瑞文的家,他妹妹叫吴瑞英;你稍等一下,吴瑞文马上就到。”我感到很奇怪,老人怎么会知道吴瑞文马上就会来到?我也不去多问,没多时,果然有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商店老人指着他介绍道:“这就是吴瑞文。”原来吴瑞文舅家就住在小店隔壁,舅家今天遇事,外甥必到无疑。吴瑞文说:他妹家住如皋城,现去南京带孙子了。听了这话,我不禁倒吸了口气:嗨,今天白跑啦!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十来年过去了。去年12月3日,一个朋友去磨头有事,我与他同去;因为我心里还想着老同学,想与她见见面叙叙旧,回忆一下往事,谈谈陈年老古董,是老人怀旧一种挺有意思的方法。估计吴瑞英早从南京回到了如皋。因为上次来磨头吴瑞文带我去过他家,这次一到磨头就熟门熟路找到了他。吴瑞文年老耳背,谈了好一阵也说不清所以然,无奈我们只好“纸上谈兵”,小纸片上他写过来,我写过去。他告诉我平时他们兄妹之间不常来往,每年只有清明节为父母上坟时才能见上一面。至于吴瑞英家的具体住址,吴瑞文连连摇头,只知如皋城,其他一概不知。嗨,这次又要吃空心“汤团”啦!(本文作者系上海儿童文学作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