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皋第一次解放战役中,民兵全心全意地协助主力部队,对于如皋解放至关重要。
1945年9月26日,《苏中报》报道《如城围攻战中 如西后勤组织作用巨大》,肯定如西人民对于如皋解放的历史贡献。如城战役中,如西组织了“战时后勤委员会”“供给委员会”,以供应前线的需要。“战时后勤委员会”大规模地动员两个后勤大队,总共1000多人,每人带有现成的工具,编成小组、分队、中队及大队负责通讯联络及保管借用的一切工具和战需品。战役中,不断从各乡送来了200多张桌子、200多条棉絮、19辆驮车,以及绳子、篮子等物。同时负责最前线部队供应的“战时供给委员会”,集中了30000斤米、800斤干面、足够应用的烧草。9月17日,运输车子的响声通宵不绝。准备了10只猪、7桶油及大量的盐、胡椒、红豆等。由于这两个委员会的建立,除了对前线寄养的供给、军需的输送起了保证的作用外,并解决了作战部队在战时的民夫、运输、借物以及采办的困难。在此次攻城中,两个委员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9月30日,《苏中日报》又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如城战役中的民兵——以肉身当桥桩,用手臂做梯柱》,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数位民兵英雄,以及党组织对于民兵参战的重要作用。如皋战役中,如西县全县10区、泰县、如东县共计组织民兵10000多人,以区为单位组织攻城大队(有些下设运输队)。大队设有临时党支部,中队设临时分支部,分队设党小组。党支部作用很大,鼓励积极分子,提出英模竞赛,订立英模评选条件。十来天间党员们或露天小睡,或彻夜未眠,干面酸了,衣服臭了,他们一点不叫苦。助战空隙,他们还自编了歌曲,如“八月半打如皋,千军万马齐开到”,又和大家讨论了为什么不能“发洋财”的战时纪律问题。在各级党支部的带领下,如西民兵在解放如皋的战斗中,英勇奋战,大放异彩。总攻前后,反攻大队无比勇敢。救伤员、抬担架、捆浮桥、扶云梯,处处有他们的身影。一位民兵在急流中用肉身做桥桩,几十位冲锋的新四军得以迅速过河。另一名民兵徐永宾,看到一根梯柱忽然断了,立刻用手扶好,使得一个班的战士从桥上爬过去了。面对民兵如此高涨的情绪,有力的助战,新四军某旅政委赞叹道:“苏中战场所罕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