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兄:
接信,读到你游走英伦三岛,徜徉于剑桥、牛津,令我心向往之。常听从剑桥、牛津到杜伦的人说:杜伦是一个缩小版的剑桥。但缩小版毕竟小了很多,历史文化亦不同。看你文字,英格兰南方的大学小镇是更精致的所在。你爱志摩的诗,康河于你自然别有一番意味。接信时,我刚从杜伦图书馆发现志摩学生郭子雄1929年的签名诗集一册,真是缘分!日后当钩沉考证,与你分享。
说到英格兰南方,就不能不提你笔下“精美建筑无处不在”的伦敦。兄观察力惊人,才到伦敦不久就注意到其实当地人平均收入并不很高,“只要不酗酒,不追求豪宅”,是可以节俭度日的。可惜兄在英时间短暂,否则我当带你深入伦敦东区,一览伦敦本地工人阶级的生活。
就在你初抵伦敦前,我为国内媒体撰稿,曾到伦敦采访一位本土摄影师山姆。从靠近金融城的利物浦街车站到约定见面的伦敦场地铁站,不过十分钟车程,却仿佛从现代都市穿越到了废弃的工业区。
高楼不再,大而无聊的深色、方块形建筑拉平了整个世界。金融城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白领们不见了踪迹,到处都是三三两两、无所事事的本地年轻人。在近年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本地底层群体被进一步边缘化,如今是连路边小店的工作也找不到了。
我和山姆在一家土豆泥馅饼店里坐定。你行走英伦三岛,恐怕见多了咖啡馆和鱼薯店,却不曾遇到这种装饰着上世纪风格马赛克瓷砖的小铺子。事实上,这种曾经遍布伦敦街头的小店如今只剩下八家,六家分布在东伦敦,还有两家位处北伦敦,都是游客罕至的地方。
小店专为本地人而设,经营着“外地人难以接受”的猪肉派、土豆泥和鱼肉段。猪肉派的味道实在一言难尽;土豆泥和新鲜的清蒸鱼肉本来还算美味,但这里非要浇上一大勺绿油油的酱汁,瞬间食欲全无。
不过,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土豆泥馅饼店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里吃饱一顿的开支不到两磅——如今,在英国乡下都很少能找到如此廉价的食物了。
“这里还会带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山姆对我说。我们去的时候并非饭点,但小店的长椅上还是坐满了当地人,有青年人,有中年人,也有老者。精英们和艺术家在咖啡馆里思考人生;失业迷茫的人们则聚集在土豆泥馅饼店里,讨论着政治、经济和社会,也抱怨个人的境遇。
在这里,他们可以梦回二战前英国的光辉岁月,那也是伦敦工人阶级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土豆泥馅饼店毕竟是越来越少了。中餐馆和印度菜杀进了东区,山姆本人也更喜欢亚洲风味。另一方面,伦敦人总体还是有斗志的,多数年轻人没有在小店里耗尽余生,而是走向金融城,走向世界。
“但我还是希望能留下几家土豆泥馅饼店。”山姆吃完了眼前的一大份猪肉派,擦擦嘴对我说。这一刻,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从伦敦大学毕业、在世界各地留有作品的著名摄影人了。不过,我还是很快发现了他和东伦敦生活的隔阂:结账时,这位离家太久的年轻人已经忘了这里不能刷卡消费。
以上就是我对东伦敦底层生活的匆匆一瞥,或许可作为兄“伦敦素描”的补充吧。不知你的英伦之旅,下一站是何处?
幼文
2019年4月,草草于车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