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百年诞辰回溯

父亲离开我们将近四年了,今年阴历三月初六是父亲百年寿诞。去世前,他已经相当衰老了,但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是30多岁照片中的样子,清癯英俊,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穿着微皱的布军装,左胸佩戴着布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头戴软檐军帽,朴素而精神。这张照片充分展现了父亲的形象,他是个有理想有内涵、谦虚谨慎的军中文人。

小时候,我从不觉得父母是“高干”,他们没有给我留下一点点“高干”的感觉。1962年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拿出一张晋级命令,告诉我他晋升大校军衔。然而我无法分享父亲的快乐,因为我根本不懂大校是什么概念。这大概源于父母从小教育我们不要有等级观念,我们都是普通人;也源于父母平时的表现,亲切和蔼,生活俭朴,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但我仍然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是光荣的共产党员,是英勇的革命军人,他们两人是出生入死的革命伴侣。

父亲的一生具有戏剧性。他出身在如皋一个书香家庭。家中有房有地还有花园,但孩子多,十个子女的教育费用就令家庭支出捉襟见肘。身为县教育局长的祖父信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对子女们的培养是宁愿生活紧迫也决不放松文化教育。父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并在1937年以作文百分的成绩考取著名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父亲发展方向应该是专家学者,然而父亲选择了与祖父不同的道路,逐步走上了红色救国的道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偷偷离开温暖的家,抛弃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投奔穷乡僻壤的延安,进入抗大,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学生从军,可谓投笔从戎。但是父亲从戎却没扔下手中的笔,他是靠笔杆子在军中立足的。他一生有三段时间在军队院校工作。第一段,从1938年在抗大学习结业留校工作,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历任宣传股长、政工研究室主任、编辑部主任。第二段,1954年他从海南岛43军128师驻地奔赴北京,到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任哲学教员,在教学岗位上工作16年。第三段,1980年从41军调桂林陆军学院任顾问两年有余。从军多年,他的武器是笔和书。父亲还有两段时间在野战军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母作为干部队成员,进入哈尔滨,参加建立武装部队的工作。1949年,他升任43军宣传部部长。1951年底调回128师任政治部主任。第二段,1970年,父亲被调入41军任副政委。

“投笔从戎”却“行伍从文”,本身就是矛盾,但父亲不断适应这个身份,不去计较前途地位,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抗大成立三周年和五周年庆祝大会上,两度获得学校的表彰。他在政治学院主抓哲学教学工作,讲课结合部队实际,深入浅出,极受欢迎,取得显著成绩。他在野战军担任宣传工作时,带领一班人,冒着枪林弹雨,白天战地采访,晚上连夜编写报道,手刻钢板,油印小报,及时下发部队。宣传指战员们的英雄事迹,及时通报战斗盛况,鼓舞士气。父亲做出了成绩,但他谦虚地表示,英雄事迹是英雄打下来的,不是我们写出来的。所以他反复地书写英雄,却从不提自己做了什么。

政治学院哲学系的正式名称是哲学教授会。父亲笑自己,我干了十多年教授的工作却没有机会评教授职称;野战军副政委和陆军学院顾问都是将军级别,父亲笑自己,干了十几年将军的工作却没有授将军衔。阴差阳错,说不清的理,父亲当笑话一笑就过去了。

笔杆子伴随父亲一生。让我悟出一个道理,理想志向要坚定,特长爱好不放松,两者适应,就能激发出最大能量。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幸福。什么名利前途都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又何必为此而蹉跎。像父亲那样做个“普通”的人,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最大的人生价值。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父亲百年诞辰回溯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