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藏在记忆里,在时光静好时,偶尔会伸出温柔的触角,轻拂你的心灵。45年过去了,高中时代英语老师的身影还时不时在我眼前晃动。
1972年,在农村读完二年半初中的我,经过生产队、大队的推荐,坐进了如皋县薛窑中学高中(二)班的教室里。当时极左路线横行,学校一片萧索。高中课程设置不多,课文不深,作业也很少,每天上午半天课,下午两节课,早早就放学。有时学校还安排正课时间写大字报、小字报,或去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入校时我才15岁,个头很小,十分瘦弱,坐的是班级最前排。在几门学科中,我学得最好的是英语。
英语老师叫宋慎红,二十七八岁的女性,个头不高,扎着两条麻花辫子。讲台上,她和蔼的笑容、清脆的嗓音、严谨的言表,让你不得不认真听她的课。开学头几次作业、考试,我的英语几乎没有失分,平时课堂发言也很踊跃。没多久,宋老师确定我当班级英语课代表。一个农村苦孩子,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器重,是件光荣和值得骄傲的事。而对我来说,增添的不光是学习信心,更是一份人生的温暖。我学习更加认真,课代表的服务工作也没话说。对宋老师,我除了敬重还多了亲近感。有时看到宋老师折着腰从教工食堂前拎着一桶井水回宿舍,恨不得上前替她拎一把。只因腼腆,未能上前帮她。
一年后的春天,河南省唐河县有个女生,在英语考卷背面写了一段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DE,也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这段顺口溜在校园流传开来,给宋老师的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宋老师颇为淡定,她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学,甚至比以往对课堂纪律和课后作业抓得更严更紧。宋老师把传播知识、教好学生当成信仰。她的坚持和坚韧,默默育化着“三观”正在形成的同学们。因此,大家都没有放松英语学习。转眼两年半过去,高中毕业回到生产队后,我学过的五册英语书在漫长时间内舍不得扔掉,有时还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从此一头扎入军营里的学习工作上。英语渐行渐远,基本忘光。然而,宋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厚爱,老师逆境中的淡定,挫折中的坚韧以及我在学英语过程中形成的发现自我,坚定信仰的品格等等,对我产生了终身影响,渗透到我此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1985年,我从作战部队调到家乡的南通军分区,从事地方武装工作。与同学见面,自然会谈起宋老师。有同学说宋老师是无锡人,与她曾在如皋工作的爱人一起调回无锡了。我记忆中的宋老师讲的尽是普通话,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所以也就这样认为了。今年春节过后,几个同班同学来南通,商量国庆节期间同学相聚的事,又一次提到了当年的老师。找同学、找老师成了大家共同的愿望。微信便捷,有信息说宋老师爱人汪老师是苏州市人,她应该在苏州,今年约75岁。就在我让苏州的几个朋友分头寻找之际,当年的音乐老师王校长来电说,宋老师可能在南京,并提供了她儿子的住宅电话号码。
接电话的正是宋老师,她的声音还是那样清脆悦耳。一生教过的学生数千人,宋老师已经想不起我的名字了,而提起过去的农村中学,她记忆犹新,感慨万分。宋老师说,1980年她就随爱人调到南京任教了,老家是港闸区陈桥街道集成村的,今年如回家乡,一定和我见个面。
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自从微信里有了宋老师后,我的生活里又增添了一分新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