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人才高地 推动转型升级 为经济社会持续腾飞提供人才保证
陈惠娟
(二○○九年九月十九日)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越,迎接新一轮经济振兴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客观总结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刚才,大会对全市各类优秀人才进行了表彰,部分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各类先进典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各类人才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构筑人才高地,推动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持续腾飞提供人才保证,讲四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近两年来人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人才队伍量质齐升。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现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互动并进、同步发展。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市委专门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市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统筹联动、协调运转的人才工作推进机制。从2007年开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提高到1000万元并保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人才总量持续扩张。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待遇留才与事业留才“三结合”,全市人才总量已达15.7万,比2007年净增3万。大力实施人才引进“111”工程,今年引进外国专家13名,硕、博士人才116名,本科人才1000名;扎实推进名工程师、名教师、名医师、名农艺师、名文艺人才培养和选拔,两年来90位优秀“五名”人才脱颖而出,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技能振兴助腾飞”活动,两年来全市净增急需的技能人才近5000人,保障了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三是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达3900人,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省高层次创新创优人才”4名,在全省县(市)中名列前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省级中青年专家11人,国外技术管理专家160多人。熔盛重工总裁陈强,作为造船业的领军人才,秉持一贯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如皋续写了世界造船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新奇迹,引领我市船舶及配套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创新柔性引才机制,聘请了13名两院院士、高校校长和首席科学家担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4名院士与我市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2.大力弘扬“三创”精神,人才工作效应充分凸显。唱响“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主旋律,各类人才竞相创新、勇创大业,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是创业创新氛围日趋浓烈。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已申报南通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84项,申报专利740件,其中发明专利180件,获专利授权753件,各项指标持续在南通领跑。神马电力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先后投入1亿多元,成功研发了填补国际空白、性能国际领先的特高压外绝缘系列产品,在冰冻雨雪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神马电力的产品做到了100%安全运行,确立了在业界的地位。目前公司又在进行复合开关、复合塔的研发攻关,全力以革命性替代产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全球行业最强企业。开发区利用科技孵化基金,引进雷达专家何克鉴教授,发挥自身知识产权优势,带资金和项目落户我市,创办江苏赛福特汽车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新传感网产业,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如皋市科技创业园、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省级创新创业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科技创业园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骨干服务机构”。8平方公里的如皋软件园获批省级软件园,成功吸引晟峰科技、厦门巨龙软件、酷歌科技等企业落户,初步显现出强大的吸聚能力。江苏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建成,实现了南通范围省级重大研发机构零的突破,熔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科技部初评。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和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38家,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优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三是创业创新典型不断涌现。全市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激情创业、大胆创新、锐意创优的优秀人才。九鼎集团顾清波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进军新能源领域,从风力发电机叶片开始延伸,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1.5兆瓦风机整机,并已成功下线,优化了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双钱集团工程师杨家春,坚持自主创新,开展了多项国产化技术改造,开发研制“全钢子午工程胎生产设备”,填补了国际行业空白,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市教育系统优秀人才以“雉水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引领带动全体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市人民医院陈正言,刻苦钻研,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功抢救了无数危重疑难病人,去年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组织开展“百名农技人员驻点兴园”活动,101名农技人员进驻100个农业种养园区及龙头加工企业,推广使用新技术41项、引进新品种168个,项目立项26个,组建协会及合作社27个,开展技术培训232场(次),争取上级资金超千万元,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3.切实推动机制创新,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优化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是选才机制更开放。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面向全国公开招录硕士以上高层次党政后备人才,两年共引进70余名,已有5名优秀人才走上副科职领导岗位。建立“市委人才工作网”、“如皋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江苏省沿江人才网”三大网络平台,与全市129个企业网站和“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网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人才选择和引进的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一会两节”、“科技人才洽谈会”等活动,大力推动招才引智,不断集聚各类人才和研究成果。鼓励企业根据需要,抢抓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低成本优势,大力引进硕、博士及海外人才,推动企业利用人才优势占领“微笑曲线”两头的高端。二是用才机制更灵活。注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使用人才,突出创新能力、一线实践和工作实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才机制。对企业所需人才,大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放手让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对于事业单位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岗位需求,推动双向选择,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党政人才,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引入竞争机制,坚持适才适用,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追求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创新推进大学生村官“村村有”、“村村优”和创业富民“头雁”工程,全市388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15人自主或参股创业。一批创业有成、富民有功的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26人走上了村(社区)“一把手”岗位。三是留才机制更务实。把创新人才工作载体、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推动待遇留才、事业留才和感情留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硕士以上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发放技术津贴和住房补贴,两年来来共发放122人近300万元。定期开展“三创”人才、“五名”人才评比表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重奖。开办“雉水讲坛”,邀请专家为各类人才开办讲座,组织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等各类人才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施“情系人才、心聚发展”主题活动,在人事代理、职称评审、政策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开通上海长征医院医疗高速公路,关心人才身心健康。建立市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主动了解人才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人才的引进、使用与我市持续跨越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高层次人才总量还相对偏少,复合型、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三是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是我市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策应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面对科学发展新要求、桥港发展新时代、沿海开发新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市抢抓全省沿江开发战略机遇,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团结拼搏,超越争先,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跨越。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的倒逼、科技进步的推动、宏观形势的变化,我市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温家宝总理8月份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的形势下,必须依靠科技革命和高素质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面对不“转”是退、慢“转”也是退的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工作就是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的理念,把人才作为支撑科学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战略资源来看待,加快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依靠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是寻求新增长点,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其核心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更多的是拼资源、拼政策、拼廉价劳动力、拼环境容量,那么现在这些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明显弱化,再走“老路”就没有出路。近几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引进的政策文件,把加强人才工作,作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凡是引进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地区,凡是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及企业,发展的质态明显好,核心竞争力明显强。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紧紧抓住高素质人才这个核心,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抢占人才工作制高点,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步入快车道。
3.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是“危”中抢“机”,实现弯道超越的战略选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危机背后往往蕴含着机遇,危机背后必然是新一轮的洗牌,谁能率先“危”中抢“机”,化“危”为“机”,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振兴中走在最前列。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要素,奋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以及当前人才低成本的机遇,把招才引智工作放到优先位置,充分放大我市区位交通好、产业基础强、生态环境优、生活创业成本低的优势,像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一样,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腾飞提供人才保证。
三、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及党管人才原则;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引进培养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才载体建设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使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切实构筑人才高地,推动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持续腾飞提供人才保证。
具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显著增长,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5万,年均递增10%以上,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资源量超过1500;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到2015年,产业人才达到20万,高层次人才达到8000,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20%以上;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重不低于50%,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达到技术工人总量的20%以上,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外国专家、归国来如服务人才和智力项目数量显著增长,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海内外人才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政府对人才的服务和引导更加务实高效,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高地。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人才优先,努力锻造推动科学发展的人才团队。
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带来的叠加优势,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引领科学发展的“三创”型人才团队,依靠人才开发增强竞争优势。
一要加强支撑产业振兴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着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持续研发能力,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首席专家和中青年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研发骨干或直接来如创业。大力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确立人才工作“全球化”理念,积极推进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大力培育本土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坚持盘活人才存量,重点加强以“龙头型”创业人才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千百亿级企业和各类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企业家EMBA培训计划”,定期选送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培训,着力培育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企业家。
二要加强推动转型升级的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研发人才、技能人才和特殊人才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的主力军,不断充实壮大。要建强工程技术人才团队。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依托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和南通市“226”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工程技术、资讯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尖子。广大企业要围绕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大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的创造力。要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全市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各类培训主体作用,加快技师学院建设进程,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为我市各类产业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要强化新兴、特殊产业人才支撑。继续组织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各类专题人才招聘会,围绕港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科技孵化、新传感网等新兴产业和本市特色产业,抓紧引进一批适用人才。
三要加强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准确把握桥港新时代对党政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党政人才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党校集训、中心组集中学习、网上在线学习、领导干部自学、实践锻炼、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战略思维、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开拓创新、依法行政和群众工作能力,具有世界眼光的外向型、复合型高素质领导人才。进一步完善党政后备干部人才储备制度,继续围绕紧缺专业招录高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推动后备干部人才优胜劣汰,不断优化我市干部队伍结构。扎实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名工程师、名教师、名医师、名农艺师、名文艺人才为龙头,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青蓝工程”,在工程技术、教育、医疗、农业、文艺等领域,选拔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在岗位上积极开展发明创造、创新创优,形成专业技术人才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局面。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有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奋战在农村一线,掌握先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营管理和特殊技能、适应农村发展形势的新型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带双百双促”工程、“头雁”工程,健全考核评价和选用机制,加快实现大学生“村官”村村优。
(二)打造高端载体,不断拓展创业创新创优的事业平台。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要坚持高标准打造一批人性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人才扶持机制,不断提高人才、项目的入驻率、存活率和成功率,为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如皋、成就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以高端优势产业集聚“三创”人才。持续放大主功能区的“磁极”效应,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发展船舶及配套、石油及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能材料、新医药、电子电力电器、新传感网、光伏光电、现代物流等产业,以高端产业发展吸纳集聚优秀人才。要以科技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及科技孵化产业,加快建成国家级软件园,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水平,加快如城镇、开发区、如皋港区新增10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努力打造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要充分放大一类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优势,瞄准年吞吐亿吨和100万标箱的目标,大力发展以件杂货、散货、集装箱为主营业务的港口物流业,加快发展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以及船代、货代等物流中介服务业,不断集聚港口物流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学术交流、技术共享公共平台,切实提升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二要以一流的创新平台集聚“三创”人才。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扶持激励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研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确保161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和亿元企业全面建成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标千亿级、百亿级企业要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扎实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加大企业设站、引进博士后和出站留用工作力度。继续放大经济技术(科技·人才)洽谈会的影响力,引导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采取“点对点、零距离”对接方式,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基地,全面推进人才、智力、成果整体引进开发,多形式集聚、使用人才。
三要以完备的扶持机制集聚“三创”人才。加强对人才创业创新政策的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完善科技投入机制,用好科技风险、科技担保、技改引导等三项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高校、科研机构服务于如皋的研究课题,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和风险投资参与科技投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多元高层次人才创业资助体系和融资平台,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创办或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战略,规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加大对专利发明和转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着力破除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瓶颈,保证人才安全创业、安心创业。
(三)强化服务引导,全面营造激发人才活力的政策环境。
积极构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指导,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言放弃的人才环境,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扩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比较优势。
一要完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用机制。准确识别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关键是科学评价人才。要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坚持干中辨才、赛中识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以能力辨优劣、按实绩论“英雄”。要制定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党政领导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大胆启用优秀人才。各类用人主体要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大胆使用各类优秀人才,放手支持人才干事创业,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挑大梁、唱主角,推动人才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创优。
二要完善导向化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更科学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积极探索和实施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鼓励各类人才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资本一样参与收益分配。不断加大典型激励力度。加强对特殊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物质激励,以一流的待遇把各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如皋来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如皋来转化。加大各类优秀人才评选奖励力度,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地位、一流报酬,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坚持和完善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和专家制度、优秀人才定期休养、定期健康体检制度,积极为优秀人才提供户籍登记、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各方面的协调服务。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尤其要加快推进,确保早日启动、快速建成,加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和影视城等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要完善市场化的人才指导服务机制。加快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省沿江开发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贯通和整合,逐步建立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人才市场网络,通过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指导工作机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加强对各类人才服务行为和中介机构的监管,以公平竞争促进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牢固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进一步放大教育如皋的品牌效应,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才工作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领导、扎实推进,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注重整合力量,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具体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考核和管理,确保用足、用好各类优秀人才资源。
二要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从今年起,政府年度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由1000万上调为2000万元,并保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增。要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出资,逐步建立政府拨款为导向、行业部门相配套、用人单位为主体、金融机构投资为保障、社会各界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最有效益的投资的理念,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要加大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三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奖惩。要根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工作和人才环境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满意度调查和工作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镇(区)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不断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推动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
同志们,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天下之才,团结带领各类人才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超越争先,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