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坚决打好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年度工作,动员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创新举措,乘势而上,力争2009年、确保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多次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下面,我根据集体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打好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大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又好又快发展主题,牢牢咬住既定目标,解放思想,自我加压,迎难而上,奋力拼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突破。

1.小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截至9月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中,有17个指标达标,其中,新达标的3个指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等8个指标与目标值尚有差距,但与2007年相比实现程度明显提高。到9月底,21个镇(区)中,综合得分达80分以上的有18个镇,占85.7%,其中,如城、经济开发区、丁堰、长江(如皋港区)、东陈等5个镇(区)综合得分达90分以上;今年目标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143个村(社区)和目标基本实现小康的101个村(社区)中,综合得分达90分以上的分别为111个和91个,占比分别为77.6%和90.1%。1-9月份,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为198.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5.8%;实现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27.59亿元和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6%和4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068元,同比增长20.26%。

2.现代高效农业持续发展。高效农业取得新进展。1-9月份,全市高效种植业面积新增6.93万亩,其中,花木1.33万亩、湖桑1.37万亩、果蔬2.31万亩、特粮特经等1.9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生猪规模养殖、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53%、58%、94%。完成农业注册外资9813.35万美元,到账外资1483.23万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达5987.44万美元。项目农业建设实现新拓展。1-9月份,新建扩建项目农业439个,投资总额18.64亿元,其中,投资超500万元、超1000万元的项目分别达到133个和69个,投资额分别达12.36亿元和8.83亿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建成市、镇、村三级种养园区共117个,其中,市级16个、镇级26个。丁堰森果、江安友联、桃园野鸡岭、常青裕康等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新亮点。农业科技装备实现新提升。1-9月份,全市申报省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18家、科技园1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申报南通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20项,获得上级科技扶持经费600多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个,争取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2992万元。新增高性能插秧机284台、收割机25台,特色农机280台套,秸秆还田机械1166台,新增秸秆还田机械数量列全省第一。农村“三大合作”实现新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66家,其中,国家、省和南通市级分别达到1家、8家和23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达到297个、43个,“三大合作”总量位居南通第一。

3.农民创业就业高效突破。农民培训工程成效凸显。1-9月份,全市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312人,创业培训7501人,分别占年目标的216.2%、76.56%和75.01%。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加强。1-9月份,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6207人,占年目标的81.04%,其中,劳务输入3611人,劳务输出2874人,就地转移9722人,分别占年目标的80.24%、82.11%和81.02%。建筑业从业人数13.68万人,境外输出1255人,同比分别增长13.6%、51.75%;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153.82亿元,境外营业额562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9%、13.6%。全民创业深入推进。1-9月份,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9655户、2959家,分别占年目标的193.1%、98.6%;完成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64.8亿元,占年目标的108%;在外能人返乡创业1048人,占年目标的104.8%。引进市外民资60.8亿元,占年目标的60.8%;新增注册商标748个,占年目标的83%;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4.3亿元,同比增长51.1%,占全部入库税金的74.3%,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打造亮点纷呈。小城镇建设高效推进。规划编制基本到位,基础设施投入达1.33亿元,完成年目标的100.5%,重点镇“三横三纵”、一般镇“两横两纵”镇区道路总体框架基本拉开;房地产开发完成179.35万平方米,新增镇区人口57873万人,分别占年目标的74.73%、80.38%。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稳步推进。已开工的45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累计开工49225户,建成40037户,入住33902户,其中,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今年累计开工建设19307户,建成16652户,入住14649户,分别占年目标的91.72%、79.11%、69.59%。引导农民进城进镇取得突破。各镇(区)加大了政策激励力度,进城进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户原住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共拆除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原住房2028户,复垦土地1655.71亩。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大重点工作为突破口,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完成成片造林8.1万亩,占年目标的90%;完成市办河道2条段,疏浚三级河77条段、四级河1013条,河道整治提前两年通过省先进县市验收,2008年争取上级资金1431万元;“户收集、组保洁、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正在建立;新改户厕6.78万座,占年目标的226%;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效明显,桃园、长江和袁桥镇已投入运行,林梓、如城镇已基本建成,丁堰、下原、搬经、磨头、雪岸、柴湾、吴窑、江安、高明等9个镇正在加快推进;桃园镇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如城顾庄村、丁堰皋南村等8个村通过了省级生态村验收。农村通达工程快速推进。1-9月份,建成通集中居住点道路80公里,占年目标的80%。完成农村危桥改造60座,占年目标的60%。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全面建立,管养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5.农村公共事业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重点工程竣工8个、在建33个, 8个镇的学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8所幼儿园通过了“江苏省优质幼儿园”验收,职教中心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职业高中验收。助学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助学金和生活补助2838.52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全部免除,在校寄宿留守儿童达402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98%,本科上线率达全省平均上线率的两倍。农村健康工程逐步完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站率达100%,省级示范站达到总数的35.7%,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保定点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均筹集标准由60元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99.61%,位居南通第一。农村文体工程快速推进。20个镇文化站、332村文化活动室、332 家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开放。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高效推进,建成1个市级体育公园、12条主城区社区健身路径、140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承办了全国首届小康村篮球赛,镇级届度运动会和年度全民健身月活动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全面落实。1-9月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征收保费1.5亿元,占年目标的160%;新增扩面人数18.23万人,占年目标的97.23%,全市农保覆盖率达73%。新增2470名失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征收保障资金1132万元,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878.8万元。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郭园等8个镇敬老院建设进一步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发挥日益彰显。“八大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为农服务社190家,其中,新增三星级服务社32家,数量和质量位居南通第一;镇级、村级爱心超市实现全覆盖,爱心超市作用逐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文明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继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全市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参创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5%。组织实施了以村规民约普及化为重点、以文化“富民、育民、乐民、惠民”为抓手的村民教育和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了“十讲文明”主题系列活动。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公益性公墓建设进一步完善。广大市民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环境得到新优化。

6.农村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去年以来共招录346名大学生村干部,实现了大学生村干部“村村有”,涌现了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典型,促进了村干部素质的整体提升。通过分层次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促使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积极带头创业,共创办各类企业347家。涌现出九华镇洋港村支部书记邹建设、江安镇佘圩村党员杨建兰等一大批党员干部“双强”、 “双带”先进典型。“双帮”工作高效推进。全市81家市级机关单位(部门)、523家镇级企事业单位与332个村(社区)挂钩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市镇两级帮扶单位共资助3074万元。在帮助发展村级农业园区、兴办企业、发展个体工商户、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共有1009家企业与332个村(社区)对接到位,“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实施开局良好。江苏久锦纺织有限公司结对下原镇白李村投资兴建江苏久锦畜牧有限公司、大辰建设公司结对杨庄社区投资兴建东陈镇杨庄天赐万头商品猪养殖场、森果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结对丁堰镇刘海村投资兴建南通森果现代农业园,成为村企结对共建的典型。

同志们,去年全面小康推进大会以来,全市上下咬定目标,拼搏创新,城乡统筹开创新局面、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农村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力量齐心协力的结果:得益于整体联动的推进机制,凝聚了推进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市委总揽全局,市委常委带头深入一线,四套班子领导主动沉到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冲在推进工作一线,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生动局面。得益于工作理念的不断创新,把握了推进全面小康的主动权。全市上下无论是推进农村基础建设,还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无论是改善农村社会民生,还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都始终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得益于各镇党委政府工作力度的有效倾斜,形成了推进全面小康的共识。各镇在工作中倾力关注,在力量上配齐配足,在措施上周密部署,在推进上整体联动,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小康建设呈现出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得益于机关部门组织程度的全面提高,形成了推进全面小康的强大凝聚力。一年来,机关各部门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高度聚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重点工作,整合资源,打造载体,培育亮点,以点带面,形成了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持续向农村延伸和倾斜的良好氛围。得益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攻坚克难,形成了推进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全市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座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积极投身全面小康建设推进工作,把渴望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的迫切愿望转化为自觉行动,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支持关心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指标对照序时目标脱幅较大。25个指标中仍有8个指标尚未达标,特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城市化水平、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脱幅较大,完成序时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较重。三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仍然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相对滞后,改善农村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对此,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锁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为打好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勇当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发展定位,按照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深入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聚居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互动并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新胜利。  

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增长16.6%;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城市绿化覆盖率两个指标确保达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森林覆盖率两个指标力争达标;经济开发区、如城、长江(如皋港区)、丁堰、柴湾、东陈、林梓、白蒲、九华等9个镇(区)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搬经、桃园、石庄、下原、郭园、江安、常青、磨头、吴窑、袁桥等10个镇实现小康,雪岸、高明两个镇要进一步加快建设进程,为2010年实现小康夯实基础;全市332个村(社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上述目标,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抢机遇,乘势而上勇争先”的意识,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培育亮点,在更高定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又好又快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产业、经营和服务等四大体系,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1.突出农业招商,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发挥资源、品牌优势,在引进“三资”上下功夫,确保明年项目农业投入突破22亿元,工商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分别达到1.5亿美元、7500万美元。精心包装项目。要抢抓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上海等地农业产业加速对外转移、苏通大桥开通和新一轮对台经贸合作等四大新机遇,进一步放大“苏·皋长寿”品牌效应,精心策划和包装一批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社会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打造农业招商的新优势。拓展招商领域。积极营造投资“洼地”,坚持内外商齐招、内外资并引,着力引导“三资”投资开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开展对沪、浙和台湾等地区的农业招商,大力吸引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创新招商方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专题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系列活动。各镇(区)要把农业招商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小分队招商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农展会、农洽会、科技节等节会活动,全面展示如皋农业品牌形象,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如皋农业,持续掀起农业招商新高潮。

2.深化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深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围绕“高效农业面积、生猪规模养殖、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58%、62%、96%”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花木盆景、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优质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健康生态养殖。要高度重视蚕桑生产的稳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中秋茧价大幅回落导致蚕农抛荒、挖桑改种,巩固扩大湖桑面积。2009年,全市花木、果蔬、特粮特经新增面积要分别达到1万亩、2万亩、2万亩以上;优质生猪出栏和如皋黄鸡饲养量要分别达到65万头和1500万只以上。全力推进规模农业高效化。突出稻、麦等传统粮食产品的加工增值,积极研究粮食作物的新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造品牌,提高稻、麦等传统规模农业的综合效益,确保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带动稻、麦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30万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设施栽培,能够打破自然季节的限制,寻找市场销售的时差,提高产品的质量品位,获取高额的丰厚回报。要以设施农业专业镇、设施农业专业村(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花木、设施水产和设施林果,确保明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万亩。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连片1000亩以上,且当年新增连片不少于500亩的市级高效农业园区;发展连片500亩以上,且当年新增连片不少于300亩以上的镇级高效农业园区;发展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村级高效农业园区。大力创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着力建成一批层次高、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确保明年全市新建市级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各2个以上,力争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个以上;各镇新建镇级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各1个以上;各村(社区)新建村级种植园区或村级养殖园区1个以上。

3.培育市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做强市场主体,增强带动能力,创新联结机制,建设一批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做强龙头企业,放大带动效应。通过嫁接改造、优势互补、股份合作、资本运作等形式,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加速向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年,各镇要确保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种植业基地2000亩以上,其中连片种植的基地面积不少于500亩。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规模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要突破40亿元。做优“三大合作”,提高运行质量。把提高运行质量、扩大带动农户数量作为已建合作社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为目标,按照“四有”要求,规范组建形式、股权结构、注册登记、内部管理,重点发展成员100人以上,带动农户500户以上或基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结合农业开发项目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配套基地建设和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和分配机制,提升经营效益、强化财务管理,重点组建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按照因地制宜、依法实施、规范运行、提高收益的要求,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增值。做大专业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品德”、“文峰”、“和盛”和“苏农”等连锁龙头企业的优势,加快将连锁经营服务网点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农民经纪人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确保明年全市年销售超10亿元、3亿元、1亿元的分别达到3家、6家、10家以上。

4.加快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技推广队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柱。要针对农技队伍人员结构逐步老化、知识更新较为滞后、队伍活力相对不够等问题,创新思路,强化支持,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人员的更新和补充,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特别是镇级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努力探索和建立一支素质好、知识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逐步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运用水平。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加快推广种植业栽培、畜禽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富民,真正让科技进村入户,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试验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使用有机肥,减量使用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确保明年共新增10个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环保节约型农业机械、农业投入品施用和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努力提高油菜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机升级换代,推动农机装备高效化、智能化;推行订单、承包作业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明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和高效植保机分别达到200台、30台、100台和300台以上。

(二)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加快富民强村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创新举措,打造载体,加强农民培训,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强村进程。

1.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使全民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着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要始终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致富农民的首要途径,弘扬 “三创”精神,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创业氛围。全力打造全民创业载体。深入培育49个镇级特色经济板块,积极推进市、镇级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提高项目承载力。深化“民营工业亿元村”、“民营经济亿元社区”创建活动,打造特色经济亿元村。深入开展“小康先行村”、“小康示范户”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家庭获得可观的经营性收入。充分发挥村干部“双强”“双带”、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示范作用,带动全民大创业、创大业。深入实施“三回”战略,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庭院经济、家庭手工业、配套加工业,引导农民从单独创业向联合创业、合作多赢转变,从自发创业向导向创业、板块集聚转变。努力加强全民创业服务。各镇(区)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在融资、土地、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为想创业者敢创业、会创业者能创业、善创业者创大业提供良好的平台,确保2009年净增个体工商户3000户以上、净增私营企业1000家以上、净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0亿元以上、在外能人返乡创业1000人以上。

2.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力推进农民培训,搭建各类转移平台,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培训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形式,充实培训内容,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岗位绿色“通道”。注重农村就业困难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对“零转移就业家庭”中的劳动力,实施技能“低保”,开展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以上的职业技能。同时,切实加强对农民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立体式推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工作。开展“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工作,是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劳动保障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载体。各镇(区)要按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标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创建内容。要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的意义、经验和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浓厚氛围。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加强镇(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稳定镇(区)劳动保障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建立村组信息员队伍。加强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省、市、县、镇(区)四级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确保2009年省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和充分转移村创建率均达到70%以上。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以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失地农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转移就业为重点,开展“191”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实现转移就业;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用工情况和企业内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要以开拓新兴劳务输出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培育劳务中介经纪人和完善劳务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层次,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要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并带动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加快镇(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未建市场的镇(区)明年必须全部建成,被改作他用的要迅速恢复,工作不正常的要充实人员确保正常运转。通过多措并举,确保明年实现农民转移2万人以上,其中就地转移、劳务输出、劳务输入分别达12000人、3500人、4500人以上。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拓宽思路,创新模式,高效突破。发展物业经济,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大力盘活村级实物性资产,重点盘活旧厂房、库房、办公用房等存量资产,通过招商、出租等途径,不断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标准厂房、商业店铺等,通过对外出租以获取稳定租赁收入。立足本地优势,探索异地购建标准厂房和商业用房进行经营性项目开发,也可以采取共同开发资源或入股经营等方式到异地开发,增加集体投资收入。实施“能人兴村”,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以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能人返乡创业工程为载体,培养和选用一批有志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人,特别是素质好、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私营企业主担任村两委主要干部或班子成员,参与村务管理,鼓励他们将经营企业与发展村级经济相结合,通过以工哺农、以工兴农,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化结对共建,创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百村万户”帮扶工程,各帮扶单位要深入挂钩村(社区),落实帮扶举措,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明年市级机关部门要帮助挂钩村解难维稳促和谐,扶资扶智(技)促发展,努力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化解债务10万元以上。深入推进“一户一策”脱贫工程,充分考虑贫困户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选择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和政策扶贫等形式,一户一策,个性推进,确保实现预期目标。深入推进“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工商企业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多种形式参与共建,达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的效果,真正实现村级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的目标。化解村级债务,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结对抵冲消债、清收债权还债、盘活资产还债、增收节支化债、削减高息减债、落实减免政策消债、多方筹资化债等方式全面化解村级债务。市财政明年专项预算200万元用于建立经济薄弱村发展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快和稳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级债务化解,各镇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帮助经济薄弱村化解债务。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造现代新型镇村

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小康、推进持续腾飞的基础工程。全市上下要聚焦力量、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

1.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难点、重点指标,要对标找差,不断做大城镇规模,强化镇区功能配套,改善镇区整体形象,提升镇区集聚水平,确保小城镇建设实现更大突破。加快镇区改造进程。要高效突破招商建镇,加快镇区主次干道两侧低矮破旧建筑以及镇区中心、重要地块的破旧区域的拆迁改造进度,加快重点镇 “三横三纵”、一般镇“两横两纵”道路框架的完善和提升。白蒲、丁堰、石庄、磨头四个老镇镇区的拆迁改造户数明年要分别达到300户以上,其他各镇要分别达到200户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镇区框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道路、桥梁、给排水、绿化、路灯、环卫设施等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农民集居功能区、综合服务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镇区河道整治与桥梁建设工程,着力打造镇区河道绿化景观和桥梁景点建设。确保2009年重点镇和一般镇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分别达到1000万元和600万元以上、房地产开发分别达到20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镇区人口分别达到8000人和2000人以上。加大功能配套建设力度。完善健身休闲广场与绿化广场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标准和品位。提升农贸市场等级,提高服务质量,市场污水要接入污水管网。2009年,各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全部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要规划建设一个具有标志性、品位高的综合型星级大酒店,重点镇2008年开工建设,一般镇2009年要全面启动。

2. 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聚居化。各镇(区)要以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工作为突破口,加快农村聚居化进程。高效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农民进城进镇居住既是将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重要途径,又是有效破解土地瓶颈、赢得新一轮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要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实行集约建设。围绕“2009年拆除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原住房15000户,其中,主体功能区10000户;复垦土地15000亩,其中,主体功能区10000亩”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两个规划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进城进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一律建设多层农民公寓,严禁建设各类别墅或搞变相房地产开发。要进一步发挥农民进城进镇激励政策的引导作用,认真落实进城进镇居住农民的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科学推进面上聚居化建设。进一步狠刹点外违章建房,确保面上所有新建、翻建、拆迁户必须全部入住集中居住区,提高聚居化程度,推动农民居住向小区集中。要高度重视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建设一批、配套一批、完善一批、功能到位一批”的要求,全面提升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坚持建新拆旧,复垦老宅基地,严禁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和不复垦老宅基地现象。大力推进万顷良田试点建设工程。长江(如皋港区)、如城、搬经、经济开发区等相关镇区要根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作试行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工程区农民的拆迁、安置、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他各镇也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确保到201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新增耕地面积1200亩以上。

3.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路网、电网、信息网等覆盖城乡,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大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力度。路通兴百业。修一条道路、兴一方产业。铺下的是公路,树起的是丰碑,连起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富裕,我们一定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深刻认识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先导条件,又是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既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又是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各镇(区)要加快推进通集中居住点道路建设和农村危桥改造,按照“道路平整畅通、交通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强农村道路管护,做到标志、标识、路牌、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等全面到位,确保道路两侧无农作物种植、无乱堆乱放。进一步创新思路和举措,加快推进农村村组公路建设。确保明年建设通集中居住点道路达50公里以上,危桥改造100座以上,着力推进城市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市所有农民集居点通公共汽车。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各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立体化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实现镇镇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中心,村村建立信息服务站,推动农村电子政务的开展,全面实现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确保2009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率如城镇达45%,丁堰等7个镇(区)达30%,桃园、九华等13个镇达到20%。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确保如城、丁堰、袁桥等16个镇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转换,其余5个镇在2010年完成转换。大力推进农村水电气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区域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镇。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确保电力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提高燃气普及率和供气安全性,积极发展管道燃气。

(四)牢固确立生态理念,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重塑村庄的生态优势,重现农村的田园风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也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

1.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态创建。农村生态创建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生态创建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奋斗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各镇(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跳出经济抓经济”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着力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以生态市创建为统领,以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型企业、园区、庭院、学校等基层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切实加大生态教育和绿色创建力度,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高度关注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环境信访工作。2009年全市要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8个,绿色学校20个,省、市级绿色社区2个。着力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各镇(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切实有效地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2008年,桃园镇要加快创建国家卫生镇,力争通过国家卫生镇省级调研;丁堰、长江(如皋港区)、吴窑、搬经、磨头、下原、柴湾等7个镇力争建成江苏省卫生镇;其他各镇要积极创建南通市卫生镇;确保镇政府所在村(社区)、2008年农村改厕项目村、市领导挂钩联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要建成“江苏省卫生村”,2007年已建成小康的村、2008年必须建成小康的村都要力争建成“江苏省卫生村”。2009年,确保建成国家卫生镇两个以上,省级卫生镇5个以上。

2.高效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六清一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清理垃圾。巩固和提升农村垃圾整治成果,加强农村垃圾清理硬件和软件配套,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洁网络,加快完善“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收集运行机制,确保垃圾收集实现全覆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市民养成“人人讲卫生,处处保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确保镇村道路、庭院、河道等无暴露垃圾,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率、镇区垃圾密闭化运输率均达到100%。大力清理粪便。农村卫生改厕是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户外厕所“封闭化、三格化和文明化”改造,推进农村“一池三改”工程,确保明年新建“一池三改”沼气工程2000只、猪场沼气工程10处,农村集中居住小区生活污水净化工程6处,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5万座。大力清理秸秆。要积极研究和推广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围绕“2009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的目标,激励和引导农户购买秸秆还田机械,大力推广运用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今年秋季,要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层层落实秸秆利用和禁烧工作责任制,大力推进机械还田和组织秸秆收购工作,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大力清洁河道。以四级河及家沟家塘整治为重点,打造优美河道环境,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三级河道41条、长104.36公里,村庄河道(含家沟家塘)979条、665.22公里在2008年12月底前全部整治到位。加大力度整治农田“丰产沟”,确保田间水系畅通,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大力清理面源污染。不断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教育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管网配套,特别是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同步建设,确保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以上,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积极实施循环利用战略,推动秸秆、粪便、垃圾“三废”变“三料”进程。大力清理乱搭乱建。各镇(区)开展环境大整治活动,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突击清理,全面清除垃圾死角,提高环境质量。农民集中居住区确保无违章建筑,卫生保洁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村绿化造林。要把绿化造林作为今冬明春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着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绿化合格村建设,确保完成成片林6.5万亩、高速公路绿色通道59.7公里和所有村居全部建成绿化合格村(社区)的必成任务。扎实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推进林木管理的五种责任模式,确保栽一株活一株存一株、植一片管一片绿一片。

3.高标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是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打造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必须按照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确保硬件设施到位、保洁队伍稳定、资金筹措到位、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分明、监管保障有力等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机制。要明确管护人员。各镇(区)、各村(社区)必须明确农村垃圾的清理与保洁、河道保洁、农村道路管护、农村绿化养护的责任主体。环境管护责任主体要按照公路管护、河道长效管理以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的配备标准和要求,分类择优聘用保洁员。要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全面建立垃圾清理、河道整治、道路管护、绿化养护等“多位一体”的农村公共环境长效管理队伍。要落实管护经费。经费落实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措施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环境管护经费。通过财政“以奖代补”资金、财政补助资金、村“一事一议”等途径筹集经费。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要落实管护制度。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划定责任区域,与保洁员签订卫生保洁合同,实现保洁队伍分类组建、统一管理、共同考核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推进机制,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实行奖惩。要发动群众参与。农民既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参与者,又是人居生态环境的受益者,能否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关键是要激发农民作为主体的内生动力。要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采取培育典型、有奖举报等互动形式,迅速在全市上下形成爱护生活环境、参与生态系列创建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五)始终坚持发展惠民,进一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大力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1.扎实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大优质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确保每镇至少建成1个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其余幼儿园必须建成标准园。加快定点小学、定点初中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放大如皋教育品牌效应,做优做强普高教育,2009年争创四星级普通高中1所。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紧缺技能型人才。

2.高效推进农村卫生服务建设。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以农民健康工程先进乡镇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明年40%的镇建成南通市级先进乡镇,同时积极争创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乡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各镇(区)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确保2009年8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进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完善“六位一体”功能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管理。完善合作医疗政策。在确保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在99%的基础上,按照省定标准筹集2009年合作医疗基金,完善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3.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功能;抓好“馆”、“站”、“室”结对共建工作,结合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以城市文化资源带动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高起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市、镇(区)、街道、村(社区)、农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场馆设施网络,提升10个镇级工程、30个村(社区)工程、50个集中居住点工程档次,加强对体育健身工程与设施的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健身工程使用率。以健全镇、村世代服务网络,加快镇、村世代服务品牌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计划生育水平,已建成的镇要加强配套完善,充分发挥功能;尚未建成的镇必须加快新建或改造速度;同时将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向村级延伸,确保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新建或改造任务。

4.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对新增失地农民实行“逢征必保、即征即保”,确保全市新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将过去的失地农民逐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加快推进农保扩面工作。围绕“200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6.25万人,累计参保25万人,参保率达100%”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财政补贴力度,调整缴费基数,提高农村居民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对小康建设先行村(社区)农保扩面工作,确保2007年底已经实现小康和2008年必须实现小康的村(社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在今年年底前分别达到98%和95%。加快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覆盖”。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最低生活标准和补差水平,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改善不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加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并将社会救助范围逐步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一美元”工程,逐步消除贫困。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构建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体提供医疗、住房、教育、法律援助、灾害等专项救助,切实提高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收入。充分发挥“爱心超市”和慈善基金会作用,不断拓宽社会捐助领域。

(六)推进和谐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现代文明

建设和谐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农村必须以提升农村现代文明为抓手,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农村民主管理,加强法治平安如皋建设。

1.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爱心如皋、构建和谐县域、创建文明城市”为统揽,按照“强基础、同步抓、一体化、创特色”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文明镇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机制,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着力构建点线相连、以点带面的农村文明创建新格局,确保2009年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参创率分别达100%、100%、96%。要以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抓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认真组织第二届爱心团队、爱心大使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放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努力培育农村道德新风。深入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种养、致富信息等培训,组织实施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抓好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的宣传普及,提高知晓率、履约率,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开展刹“三风”等移风易俗活动,促进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文明乡风。全面做好公益性公墓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尽快实现公益性公墓向公益性骨灰堂的转变,实现死亡人员骨灰的环保化处理,坚决杜绝尸体偷埋和骨灰装棺重葬,强势推进骨灰的进墓和安葬工作,确保2009年骨灰进墓率达95%以上。

2.着力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管理民主这个关键。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以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为抓手,以“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级监委会建设,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及相关制度,加强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建设,加强对村党务公开情况、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履行职责情况、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级财务资金、村级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着力加强法治平安如皋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和谐进步,必须强势推进法治建设,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切实加强以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法律素质,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如皋市市管单位重大决策行为规程》,确保重大决策事项不与法律相抵触,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执法人员要突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压降行政争议和行政败诉案件;农民群众要学会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交通、平安农机、平安家庭”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确保到2009年系列平安创建达标率85%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网络体系,构建农村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95%以上。加大力度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经济、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不断完善“大防控”机制,健全人防、技防、设施防“三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全市社会公众治安安全感达96%以上。

三、塑造新形象,激发新活力,为打好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

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百姓认可、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对农业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200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年、攻坚年,各级干部要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精心组织,强势推进,奋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1.强化整体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合力。农村能否实现小康事关全市经济持续腾飞大局,全市上下必须始终坚持把小康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放思想,创新举措,高效突破。一要加强领导。各镇(区)、各部门要在工作部署、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倾斜。镇党委书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统筹协调;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深入到问题多、矛盾多、难题多的地方,开展调研,解决问题,扑下身子抓推进;其他干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真正做到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咬定目标不动摇,协同作战不松劲,加快发展不停步。二要形成合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各部门的共同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组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成员单位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主力军,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行业优势,在人力、资金、智力、技术上支持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工作。三要落实责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镇(区)、各部门领导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围绕农村发展重大问题、农民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了解真情,把握趋势,从多为人民谋福祉的角度,按照“建设小康为人民,人民满意达小康”的要求,实实在在地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2.创新投入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财力保障。要统筹资源和要素,突出解决资金制约瓶颈,努力在加大公共财政覆盖、整合社会资金投入、加强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有新突破。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力量。注重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以工程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科学整合资源要素,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办大事、干实事,投资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助推小康。二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农村公益性事业捐助捐赠,增强全社会支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力。三要充分挖掘政策力量。要抓住市镇两级财政增收的有利时机,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要抢抓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的历史机遇,深入研究上级文件精神,灵活运用各项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对项目农业、“六清一绿”、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实施政策激励,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四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每年用于“三农”领域的新增贷款总量比上年要有明显增加。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和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制度。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积极开拓信贷支农范围,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也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3.着力打造载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组织保证。要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念,把党的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融合统一。一要以“强基”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机关事业单位百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346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一线任职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级班子执行政策、发展经济、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本领,真正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引领村民创业的“先锋”、培植农村发展优势的“龙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堡垒”。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强化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创新活动方式,以党建工作促经济发展。二要以“强干”为重点,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要把培养、选拔、使用“双强”型村干部作为重点工作,从懂经营会管理的私营企业主、专业户、农村科技带头人、优秀复退军人、有专业知识的农村青年和有技术、会经营、肯奉献的“能工巧匠”等各类人才中选拔村(社区)干部。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村村优”工程,传递压力、激发动力、彰显活力。三要以“强堤”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公生明,廉生威。农村基层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必须廉洁自律,公道正派。要注重自身形象,永葆先进本色,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公私分明,先人后己,决不能因为农村工作辛苦,基层条件艰苦,家庭生活清苦,就放松自己,降低标准,做损公肥私,侵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事。

4.注重素质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关键在村党组织书记。一要争当执行上级政策的高手。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指导农村工作、规范农村各级组织行为的准则。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必须带头宣传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政策交给群众,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熟悉政策,掌握政策,把贯彻落实政策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要吃透上情,及时准确、明白无误地把党的大政方针传给全体村民,确保上级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重点一一落实到位;要摸透下情,把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授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满足人民群众应知尽知、想知能知的愿望;要坚持原则,做到公开、公正,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不搞内外有别。二要争当发展村级经济的能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当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员,努力做到“四通”:通市场,学会市场运作方法,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办成事;通政策,既要领会掌握政策,又要用足用活政策;通路子,善于借助外力促进发展;通发展,能够带领大家创办经济实体、上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动其他各业加快发展。三要争当群众增收致富的帮手。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村干部;要想富得快,全靠干部带。村党组织书记肩负着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神圣使命。如果没有一身致富的绝活、一块致富的样板,老百姓就很难信服你。希望大家都要学好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带头闯四方、闯市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带领全体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领头雁”、好帮手。

今天,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都参加了会议,你们是做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农”工作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长期以来,直接面对农民群众,风里来、雨里去,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扎根一线、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艰苦劳动,挥洒了热血汗水。实践证明,你们是一支群众认可、组织放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队伍。各镇(区)党委一定要多体谅、多支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政治上多关心,在生活上多照顾,大力营造关心、支持和保护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真切地希望广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牢记历史使命,切实履行职责,牢记组织重托,不负人民厚望。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庄严职责。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奋发图强的精神、真抓实干的行动,为我市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腾飞而努力奋斗!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坚决打好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战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