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传承乡贤之风 滋养一方热土

8月16日下午,69岁的退休工人丁淑萍来到如皋市如城街道孔庙社区文德苑的小花园除草、驱虫、摘枯叶。“这些绿化带变身小花园,都是丁阿姨和她丈夫一手劳作,自掏腰包,一年四季季季见绿、月月开花,把芬芳献给我们400户居民。”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常辉告诉记者。

丁淑萍是孔庙社区“我们身边的好人榜”上的好人之一,在她这位乡贤影响下,社区500多名市民加入顺风车志愿服务站、快乐文明纠察队、许宏芬调解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组织,常年开展活动,为需要帮助的群众雪中送炭。

“落实省委李强书记的指示,我们全市上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学乡贤、知乡贤、颂乡贤、当乡贤的浓厚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激励一批又一批市民接力相助,爱心城市建设的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达到14.5万人,把乡情乡愁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汇聚起来,转变成为推动如皋加速发展的强大力量。”如皋市委书记陈晓东说。

  颂“古”引“今” 激活乡贤文化资源

从东吴大司马吕岱,到北宋理学先驱胡瑗,再到明末清初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李渔,2500年来,如皋名人辈出,孕育了优秀的乡贤文化。近年来,如皋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贤达人物、乡土精英、历史名人等历代先贤的资料,挖掘“名贤”,颂传“古贤”。漫步古城如皋,李渔文化馆、安定广场、进士巷、集贤里等一批名人文化馆、名人广场、名人故居随处可见,无不传递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成为千年古城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动力。

在颂传“古贤”的同时,如皋百姓身边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这些新乡贤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爱国为民的情怀,在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民生、造福桑梓等方面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

86岁的如皋如城街道十里社区居民陈强,10多年来义务创办校外辅导站,每天坚持在自家小院中升国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1949年6月参军,二儿子也是军人,长孙高中毕业报考了军校。一家三代从军报国,红色乡贤的事迹,感染着青年一代,如皋每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

一位乡村教师,以博大的母爱资助7名孤儿和18名贫困学生上学,造就了6名大学生——25个孩子一个“妈”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是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级中学教师王生梅,去年又与袁桥社区的孤儿俞亚甜结成帮扶对子,浓浓母爱滋润着少女心田,受到资助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王妈妈”。

仲建军,如皋一名普通的理发店老板,去年出资28万元捐建大凉山“阿仲希望小学”。28万元虽不是大数目,一刀一剪传递的是人间大爱。

“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在场’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不在场’的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惠及家乡。”哈佛大学教授庄晓薇、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朱美芳等一批优秀如皋儿女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寻星追星 让乡贤站起来

刚刚过去的七月,是如皋一年一度的“小亭志愿服务月”。7年前,如皋女儿赵小亭远赴贵州贵定支教,将年轻的生命留在大山深处,被追授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从此,如皋就将每年7月定为“小亭志愿服务月”。

在小亭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的爱心包”、“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同做微公益、实现微心愿”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爱心如皋、文明如皋一道靓丽风景。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根植乡土、易学易赶,如皋通过道德讲堂、微信推送、农村大广播、文艺演出等形式,创新乡贤文化宣传,让一批新时代乡贤走进群众、赢得人心。照顾三个癌症老人的戴红梅、身患癌症依旧坚守讲台的吴红芳、为147人找寻回家路的李百战等一批如皋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如皋中国好人总数达到14人。

国际花木盆景大师花汉民,助农打造绿色银行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乡贤,上了最美如城人光荣榜。30多年来,他奔走在挨家挨户向村民传授盆景栽培技术的路上,带动顾庄社区成为全国著名的花木盆景生产基地,去年社区总产值突破4.86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他无偿带徒上万名,都成为优秀的盆景艺人,引领如皋花木产业高端化大转型,去年全市花木盆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王海青,近年来涌现的产业富民新乡贤,他告别大上海繁华都市生活,来到如皋出任荣威娱乐用品公司总经理,8年来,年年投资上项目,今年又新上总投资20.69亿元的充气水池厂扩建项目,当年开建、当年投产,达产后年产充气水池600万只,年销售可达4亿美元,总就业人数增加到6000多人。他的目标是2018年做到全球行业第一,一万人就业。

8月16日,鞠庄村49组到55组的高场中心路的泥水路被水泥路取代,南北2000米长,3000多名村民受益。这条路是首届“鞠庄之星”倪张根出资60万元新建的。7年前,他出资100万元,为横贯3个村的丁西路安装了路灯。倪张根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从事科研,看到家乡父老就业无门,2003年放弃高薪返乡创业,去年他所在的梦百合家居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吸纳村民就业1000多人,帮助有就业能力的困难户挖掉穷根。

“鞠庄之星”评选是如皋市丁堰镇鞠庄社区推进民风治理的创新实践,每年公开评选爱岗敬业、公益善行、邻里和谐、美丽庭院、孝老爱亲、遵纪守法等8类32名“鞠庄之星”,开会隆重表彰,宣传好人长廊集中宣传展示,运用道德讲堂开展典型事迹宣讲,在广大群众中大力营造知贤、颂贤、学贤的社会风尚。

把散落在民众中的珍珠挖掘出来,发挥新乡贤在改旧俗、破陋习、树新风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如皋所有社区(村)广泛发动群众推贤、寻贤、拜贤、树贤,设立好人长廊、善行义举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介热心公益、带头致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新乡贤代表,让道德明星光耀如皋大地。

乡贤引领 强市富民增动力

2016年11月5日,全球首家刑侦科学类博物馆——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在如皋开门迎客。到目前为止,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 30多万人。

李昌钰是国际神探,如皋邀请他做客“东皋大讲堂”,让机关干部和广大市民分享他逆境中成长的人生经历。

李昌钰博士“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拼搏精神,凝聚起建设“强富美高”魅力如皋的强大正能量。

20世纪70年代,如皋治理高沙土,干部群众弘扬乡贤填海造田的开垦精神,上下“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坚韧不拔、善作善成”,号子一喊震天响,搬走了压迫祖祖辈辈过穷日子的高沙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氢燃料电池开发,如皋在国内率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企业生产的氢燃料物流车、城市公交车,不烧油不烧气不用电,加上氢气,就能上路行驶;边远地区的通信基站,不用接通电网,搭上氢燃料电池,就能正常工作。在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由“百应能源”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零排放”,被广泛应用于电讯电源备用、分布式发电、车用电源、移动充电等多个领域。去年,如皋氢能经济产业应税销售25亿元。“十三五”期末,预计这一板块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规模。

前年全省“五个一、五十天”的项目审批机制,今年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审批时间分别提速到2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40个工作日内办结,南通首家不见面审批,也是如皋先人一步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狠抓招商引资,猛攻项目转化,强化产业培育,如皋各级干部“遇到矛盾就兴奋、碰到问题就迎上”,带来项目的快速推进。上半年,南通市产业项目建设综合考评中,如皋在九县(市)区位列第二。到6月底,如皋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9个,其中,工业项目80个,服务业项目29个,累计完成投资98.23亿元。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个,完成投资19.64亿元。项目转化率和服务业项目竣工率列南通全市第一。

记者 杨新明 通讯员 马志刚 李军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如皋:传承乡贤之风 滋养一方热土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