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水车、古老的犁耙、木制的独轮车……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园池村农耕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农具及农用物品。这里的村民把常人眼中废弃淘汰掉的农耕用具收集起来,建成了一家农耕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这些老物件,现在都已经见不到喽。”60多岁的张大爷由衷地感叹说。展示台上陈列着古老的农耕老物件,有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这些老物件记录着农耕的变化,仿佛能将我们带回到曾经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而如今,分类陈列的老物件,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
科技发展快,机械化逐渐替代人力,农耕用具也逐渐被淘汰。平园池村农耕博物馆管理员秦兴税说,建设农耕博物馆的目的在于还原以前乡村的农耕生活记忆,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文明,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
“以前都是靠双手种地、产粮、吃饭,现在的孩子没吃过那个苦,但是不能忘记祖辈的过去,留着这些,也给他们长长见识。”秦兴税说,农耕博物馆由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书画古玩展区及农耕文化体验区组成,馆内收藏的各类农耕老物件中有不少都是本村村民捐赠的,平时他就守在这里。
“这个是水车,因为过去机械化程度不高,都是依靠人力、物力、风力来推动的。像这么大的一个水车,需要8个人才能推动它。”年近七旬的秦兴税在介绍这些老宝贝时,滔滔不绝,每个老物件的来龙去脉他都一清二楚,“这些都是回忆啊。”农耕博物馆里的农具包含农耕、收割脱粒、晾晒等各类农耕生产生活用具,有些已经濒临消失,种了几十年田,好多老农耕用具对于秦兴税来说充满了浓浓的回忆。
秦兴税说,六十年代的时候,物资短缺,大家都是集体劳动,点到制度也非常严格,每天要按时上下工。“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个旗子,旗子一插,大家都要立即到集体劳作场所上工。”那个年代虽然辛苦、忙碌,但大家互帮互助,干完活了有获得感。秦兴税说,村里为了建设这个农耕博物馆,想尽了办法,靠的就是大家的满腔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这些旧物,尽管跟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它们是曾经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故乡肥沃的大地上照拂过我们的生活。农耕博物馆里收藏的不仅仅是劳动工具,还有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浓浓的乡愁。
记者了解到,平园池村的这座农耕博物馆建起后,面向所有群众免费开放。如今,农耕博物馆在平园池村已经小有名气,时常会有游客前来参观,秦兴税很乐意为他们讲解,把这份记忆与文化传承给他们。“你看这锄头、和面盆,实在太亲切了,让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游客赵先生一边看,一边拿手机不停地拍照,准备回去后慢慢欣赏。
“建设农耕博物馆主要是展示以前农民劳作用的一些物品,让下一代记住乡愁,同时也是为平园池村旅游增添亮点,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平园池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德来说,建设农耕博物馆的初衷,还是从乡村旅游角度考虑的,“在农耕博物馆里,重温逝去的岁月,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融媒体记者吴志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