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做好“加减乘”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大丰黄海滩涂上的2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 周古凯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中国(南京)软件谷一角。 蒋 宁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徐工机械从连云港口岸出口巴西。 王 春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连云港海州区智慧农业温室展示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管护立体基质栽培的蔬菜。 耿玉和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和2017年12月两次来江苏视察,提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以及“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新要求,不断对江苏发展赋予新的使命。

时光荏苒,春秋数度。近6年来,在江苏这片承载着党中央殷切期望的土地上,产业转型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动场景:在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积极“做减法”,在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持续“做加法”, 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加持“做乘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做减法:雷霆行动去产能

产业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二的沿海发达省份,作为化工、钢铁等产业在全国身居要位的工业大省,江苏如何在保持发展冲劲的同时实现华丽转身?

去年11月下旬,华尔润玻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湖山分公司、江苏联合水泥有限公司3个去产能项目先后通过省工信厅专家组考核验收。至此,全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四大重点行业自2016年启动的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任务全部提前完成——

3年来,我省累计压减煤炭产能836万吨、水泥产能123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29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分别为国家或省定目标任务的100%、205.3%、161.2%、100%。

化工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虽然经历多轮专项整治,但不少企业项目低端、工艺落后问题依然存在。我省结合“263”环保专项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3年累计关闭落后化工企业达3000家。

这样的“强手腕”,体现的正是我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强决心”。

在严格去产能的同时,江苏下大力气抓好化工、钢铁、煤电等行业的转型升级。省发改委副主任祁彪介绍,以钢铁业为例,江苏划出3条“红线”——守住新增产能“红线”,全省钢铁总产能只减不增;坚守节能减排“红线”,确保全省范围内能耗、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守住规划导向“红线”,从严审核、把关所有拟实施项目的布局选址和规划导向。

江苏去产能的决心有多大,企业感受尤为深刻。位于无锡的江苏天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湖山分公司曾风光一时。公司总经理顾云峰介绍,为响应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号召,公司去年淘汰、拆除直径3米×13米水泥磨生产线及相关设备,完成30万吨的去产能任务,光员工安置费就超过2200万元。

产能的“减”,带来效益的“增”。随着以去产能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我省相关重点行业效益明显改善。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卢载贵介绍,2017年全省煤炭行业利润增幅达229%,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不久前,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江苏省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对今年9月底前未达到80分的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取消化工定位。

 做加法:创新激发新动能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江苏徐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工时对集团的发展路子给予肯定,这让2.3万名徐工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带来温暖和信心!”党的十九大代表、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振奋地说,坚守“实体经济”这一主线,一年多来,徐工跨越一个个创新高度:成功推出“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第5万台随车起重机、第4000台大吨位装载机、第10万台压路机下线;新型电控箱、高端液压阀、智能控制系统替代进口批量配套……

强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徐工研制出全球最大吨位、技术含量最高的全地面起重机,“神威·太湖之光”连续第三次位列全球超算500强榜首,天合光能研发的晶硅电池组件输出功率多次打破世界纪录……一个个“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包括我省1.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逾22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无数科技人员、制造工匠的共同攻坚。

“创新就像一列列车,要集人才、平台、信息、市场资本等创新要素,每一节车厢的动力同时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说。

创新,离不开载体。一个个园区,成为撑起创新江苏的一个个支点。截至2017年底,江苏共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46家,开发区数量、规模及发展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离不开人才。目前,我省已拥有各类高校140多所,在校大学生接近190万人,在苏两院院士99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启动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科技创新40条政策,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近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过程中的要求,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以实体经济见长的江苏,已进入创新引领的突破期。

以创新为引领,江苏不断积聚新动能。近6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增加3.9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智”创未来。王秦介绍,下一步我省将集中突破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持建设国家重大的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更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做乘法:顶层设计优路径

回望近6年江苏发展路径,一个主题格外突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高位布局,顶层设计,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成为构建新体系的关键。

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强化关键技术控制力、增强产业集群带动力、优化产业链条整合力、提升信息化引领力、拓展标准主导力”要求,江苏积极谋划现代产业发展新思路。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现实路径。去年7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全省上下集成政策支持、合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的鲜明导向。

针对制造业企业负担较重的问题,我省又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用地用工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创新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8个方面的费用,切实为企业减负。

去年4月,《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的率先出炉,彰显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最核心因子——企业家的充分关怀。针对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我省出台一揽子细化方案,力求将政策落到实处。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在苏州,一批“高大上”的创新载体正在建设中。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长李亚平介绍,“加快布局+寻求突破+系统提升”的“三步走”计划正在苏州推进——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础较好的新兴产业,建设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20家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使苏州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技术发源地、优质产业聚集地。

去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以全国1.1%的国土、5.8%的人口,创造了10%的经济总量。不仅如此,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江苏高质量发展奏响新的华彩乐章。

放眼新一年,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表示,我省将围绕推进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目标的政策意见,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力。还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引领力、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等方面入手,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N”政策框架体系,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本版撰稿 杭春燕 付 奇

  记者手记

  产业更新,“实”字为要

梳理近6年来江苏产业发展的生动“足迹”,记者发现,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自觉担起“江苏使命”,拿出“江苏作为”,最明显的表现,落在一个“实”字上。

数字诠释实干,数据印证奋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58.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去年,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95.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8%和1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和43.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

对比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显著提升,服务业更是已经超过GDP“半壁江山”。

放眼江苏产业版图,可圈可点——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不断增多;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3D打印设备、智能电器等一批新产品不断涌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不断增长……全省上下,新动能不断积聚,新体系加速构建。

产业振兴是攻坚战,产业更新是持久战。将“宏伟蓝图”变为“可及现实”,越向前越需要我们保持定力,保持韧劲:继续念好“实”字诀,对标对表,落实落细,奋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杭春燕 付 奇)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江苏:做好“加减乘”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