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宣传志愿者陈宽义:立志打通社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他不是一位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却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义务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他虽是城南社区一位普通的居民,却用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他创办“宽义法治驿站”,从事法治驿站志愿者活动,他在不断求索中用法律知识为他人服务……他的名字叫陈宽义。日前,在我市举办的第四届“如城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中,陈宽义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与法结缘

他创办了“宽义法治驿站”

2013年,65岁的陈宽义成立了“宽义法治驿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市民进行法律服务。陈宽义告诉记者,他创办法治驿站的契机,是源于一位找上门来,希望自己能帮他维权的大爷。

“我还记得,那个来找我帮忙维权的老人是个城北街道的上访户,他当时带了很多的资料过来。原来,他承包的田被征用来建造火车路,认为就可以年年享受相关的补偿。”陈宽义介绍说,“我详细了解后,发现他主要是对相关的法律不了解。我就认真地解释给他听,虽然田地是他承包的不错,可是当年的青苗补贴已经给了,所承包的田并不是他的,而是集体的,况且,这个田已经不是他的了。”

陈宽义发现,不止是这位大爷,其实不管是社区内还是社区外,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许多人对法律方面的知识都知之甚少,也因此,在遇到麻烦时很难正确处理、依法维权。退休前,陈宽义就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后来,在参加调解邻里矛盾、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陈宽义决定创办“宽义法治驿站”,免费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包括法律知识的宣传,还有社会矛盾、邻里矛盾的调解以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援助等。

乐于助人

他成为了邻里信任的“法律援助者”

法治驿站成立后,陈宽义一直义务为社区内的居民们做法律咨询、法律科普,免费调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

沈大爷是陈宽义的邻居,平时经常看老陈调解社区内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所以当他老家的亲戚沙大娘遇到困难时,尽管对方并不是社区的居民,他还是选择在第一时间向老陈求助。

“我那个亲戚是吴窑人,在一家服装厂打工,在工作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可是在与服装厂协商部分补助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提及当时的事,沈大爷难掩激动,“我亲戚家境很不好,为了治病,问亲戚朋友借了8万余元,甚至连家里的银杏树和养的羊都给卖了,差点都没法好好过年了。”

经过陈宽义的努力,最终,沙大娘获得了公司给付的11万元工伤赔款,一家人得以偿还了欠款,过上了安心幸福的生活。像沙大娘一样,不是社区的居民却得到了陈宽义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陈宽义介绍,既然需要帮助,又找到了他,不帮忙那是肯定不行的。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帮大家解决问题,陈宽义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不忘初心

他一直行走在法律志愿服务的路上

三楼的人在阳台抽烟,烟头不小心掉了下去,把一楼人家的被子给烫了个窟窿。两家人为此就要吵了起来,甚至要大打出手。同幢楼的陈宽义闻声就跑了出来,赶过去当起了“和事佬”。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和睦了邻里的关系。

“相对而言,老陈比我们与小区居民更加熟悉一些,家家户户有点小矛盾,都第一时间去找老陈,他也是热心肠的人,能及时把社区的小矛盾制止在萌芽的状态,防止矛盾扩大化。”城南社区居委会主任罗金茹介绍,“我们社区大,面对的事情多。因为老陈的志愿服务,减轻了社区工作的负担,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好其他需要社区关注的事情。感谢老陈这么多年来义务为社区所作的贡献。”

不管是调解矛盾,还是进行法律援助,或者是义务普法,都需要扎实而全面的法律知识。为此,并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且退休前也没有从事过法律工作的陈宽义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从零开始,踏踏实实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驿站成立六年来,陈宽义累计接待来访居民300多人次,参加矛盾调解80多次,帮助居民民事诉讼6起,先后走访群众60多户。现在,陈宽义的法治驿站已经成为了城南社区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我有时候遇到困难时,也想过放弃。可每次听到别人一声真挚的谢谢,就特别欣慰。只要别人有需要,我一直会将法律志愿服务工作做下去。”71岁的陈宽义坚定地说。□融媒体记者喻军军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法律宣传志愿者陈宽义:立志打通社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