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讯(通讯员 曹雯雯 记者 杨新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时隔8年,如今实施效果怎样?端午节期间,记者走访多个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塑料袋消费量依然很大,不合格超薄塑料袋仍多见于街头巷尾。
农贸市场依旧“我行我塑”
小贩:收费怕丢了生意
10日,如东县城爱民小区的陈亚美来到文峰超市购物,结账时,她习惯性地从包里拿出了纺布购物袋。“出门包里放个纺布袋,既省钱又环保。”陈亚美说。收银员小张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以来,不少人逐渐养成了自带购物袋的习惯。走访县城其他几家商场超市发现,“限塑”8年来,塑料袋的使用量明显下降,不少市民已经有意识自带购物袋。
而县城几家农贸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天上午,在烟墩桥菜场,市民季红梅买了1公斤排骨,肉贩称后,拉下一只塑料袋,把排骨装了进去。“帮我再拿个大袋子吧,把这些蔬菜放到一块儿去。”肉贩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看到,每个摊位前都挂着红红绿绿、大小不一的超薄塑料袋,而拎着菜篮子或购物袋买菜的市民寥寥无几。
“塑料袋要钱吗?”“袋子如果收钱的话,就没人来买我的菜了。”菜农倪卫国告诉记者。与农贸市场一样,水果摊、小吃店、小超市、路边摊点的塑料袋也在乱“飞”,相对于商场、超市而言,“限塑令”显然成了一纸空文。
监管执法有盲区
部门:小作坊销售打游击
在如东农贸中心市场,记者随手在摊位上撕下一只塑料袋观察,相比超市售价0.2至0.3元的塑料袋,这种塑料袋无论是厚度还是韧性都较差。
“检查中,我们发现农贸市场、镇村小超市几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购物袋。”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科副科长吴鑫伟告诉记者。
据悉,流入如东市场的超薄塑料袋大多来自外地,推销人员将整捆的塑料袋驮在自行车上挨店推销,发现监管人员马上躲起来。游击式的销售给管理部门监管执法带来难度,吴鑫伟介绍,目前执法检查实行双随机抽查,以抽查制代替以前的巡查制,由市局统一建立执法人员库,定期随机抽查一部分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难以保证全覆盖。此外,检测成本高,除了少数肉眼就能看出违规的塑料袋,基层执法人员也很难分辨到底合不合格。
限塑需要“两手抓”
专家:严控源头、全民参与
不仅是大型农贸市场,还有水果摊、乡镇超市、农村小店,顾客购买一包红糖、几只苹果,经营者也是随手撕下一个塑料袋子,装上拎给消费者。
如东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科长葛娟娟说,塑料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袋,是由聚氯乙烯还有聚苯乙烯制成,焚烧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填埋很难自然降解。她建议在广泛宣传“白色污染”危害性、引导市民使用耐用型购物袋的同时,鼓励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简化商品包装,从源头控制数量、促进回收利用,建立废塑料回收、运输、贮存、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废塑料资源利用水平。
吴鑫伟认为,要解决“白色污染”,应加强宣传,让市民改变不环保的消费习惯,自觉拒用;从源头上加强对生产企业监管和处罚力度;落实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通过他们实现对经营户的有效监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