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料养蚕,示范7年难推广

  2010年,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如东县进入科技示范。业内专家称,该实用技术一旦全面推开,必将彻底颠覆传统栽桑养蚕模式,不啻为蚕业发展史上一场技术革命。然而,记者最近调查发现,时至今日,7年过去了,该项技术仍停留在示范阶段上,并未能大面积推广。是什么原因令这一实用技术推广裹足不前呢?

  技术不革新,未来将无人养蚕

  如东县栟茶镇陈湾村17组蚕农季彬,是该县最早进行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的科技示范户之一。5月中旬,记者来到季彬家,尽管市面上桑育春茧还未出来,但他家今年采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生产了两批蚕茧。“总共收了300多公斤,被县蚕桑部门送到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烘干处理和抽样检测去了。”季彬开心地告诉记者,去年养了8批饲育蚕,刨去人工、电费等成本,夫妻俩净赚了近4万块。

  进入季彬家的蚕室,塑料盘层层叠叠,记者数了数,上下共15层,每个塑料盘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蠕动小蚕。

  “最大的好处就是用工少,效率高,能长年饲养。”季彬告诉记者,一个龄期的蚕只要喂一次,能管2天—3天,整个蚕期人工饲料养蚕只需添加七八次饲料,比桑叶养蚕节省人工至少80%。占地小,因为采用多层饲养方式,能充分利用空间,去年56平方米的蚕室养了8张饲育蚕,而如果采用桑育还养不到2张。桑育最费工费力,从采桑叶到喂桑叶,一个劳力最多只能养张把两张;采用饲育方式,一人能养8张。另外,还避免了因桑叶受到农药及空气污染,而导致蚕食用后发生中毒或产生疾病等情况。从趋势上看,今后投喂料都有可能自动化,并实现工厂化、集约化生产。

  季彬说,7年前,陈湾村四五百户几乎家家养蚕。如今随着养蚕人年龄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村养蚕户只剩下一半不到。“如果养蚕技术不革新,我们将是最后一批养蚕人。”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人工饲料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崔为正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世清教授等专家实地考察后均认为,如东利用农村现有生产条件示范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取得成功,为将来实现人工饲料集约化、工厂化养蚕奠定了基础。

  饲料成本高,推广遇瓶颈

  截至去年底,如东全县累计推广应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1.2万多张、1—4龄人工饲料养蚕2600张、全龄人工饲料养蚕120张,通过采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累计生产饲料茧3249.15公斤。由当地蚕桑部门起草的4个相关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于去年底通过江苏省质监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如东探索的小蚕用人工饲料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推广。”江苏省蚕种所副所长周成伟推广研究员肯定地说。

  尽管如此,但仍有许多不足制约了其推广应用。蚕用饲料成本高企就是一道坎。由于蚕用饲料全国仅有山东一家科研机构小批量生产,1公斤高达30元,一张纸的全龄饲育蚕约需消耗140公斤,仅饲料支出一项就高达4200元,按目前全龄人工饲育茧的产量和蚕茧行情,1公斤蚕茧要卖到100元以上才能够本,要不是蚕桑部门利用项目政策资金免费提供饲料,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显然是划不来的。

  其次,人工饲育的蚕茧产量低,质量上也不尽如人意。从如东县蚕桑部门多年跟踪统计来看,全龄人工饲育的蚕茧产量只有桑育的三分之二,且茧质也不如桑育。“饲料养蚕技术尚不成熟,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世明直言不讳地说,人工饲料养蚕成本高、蚕茧产量低、茧质不稳定,未获公司认同,所以鑫缘仍坚持传统的桑叶养蚕模式,待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成熟后再应用。

  正因为这样,“现在如东基本上采取小蚕用饲料育,1—3龄小蚕消耗饲料仅占整个蚕期消耗量的20%,大蚕用桑叶育,这样在成本上能承受,且与桑育的蚕茧在产量和质量上没差异。”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推广研究员坦白地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通过建立示范性平台,做出一个样子来,带动这个产业转型升级。”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秋、冬两季的全龄人工饲料蚕茧的检测结果显示,饲育在茧质上已获明显进步,洁净度比同品种桑茧高出2个百分点。

  “小众”变“大众”,蚕桑业期待重光

  我省蚕桑面积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最鼎盛时的370万亩锐减至目前70万亩。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交通事业发展,桑园面积萎缩的势头还将加剧。“探索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是挽救蚕业颓势,助推现代蚕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之举。”周成伟表示。

  周成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蚕业专家就曾当面提醒我省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称日本退出养蚕,未能守住蚕桑业,主要因为“发展人工饲料晚了”,建议江苏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快研究人工饲料技术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而当时江苏蚕桑业一片红火,到处都在栽桑养蚕,很少有人理会这样的忠告。

  周成伟说,如能把饲料成本降到每公斤10元以下,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实用性和推广应用就大有希望。“但假如没人去研究,去探索,谁来降呢?”他说,从国家层面说,东部蚕桑主产区要与新疆、陕西等西部干旱地区携起手来,分工协作,由西部地区专门生产桑叶和桑叶粉,然后再通过加工饲料实现产业化,这样就能大幅度把蚕用饲料成本降下来。

  此外,适应人工饲料的家蚕品种还不多,如何进一步提高饲育茧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重视,一起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前推进,让这一古老产业绽放时代光彩。”韩益飞满怀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丁亚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人工饲料养蚕,示范7年难推广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