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讯 8月24日下午,在如东县马塘镇马南村的乡间水泥路上,两辆大巴车组成的车队引起当地村民的好奇,大家看到车队驶向村西南的马塘镇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时,更加纳闷了:一个臭烘烘的且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咋成了备受关注的“香饽饽”?
当天来这里参观的,是出席在南通召开的全国基层畜牧(草原)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启动会的31个省(市、区)级畜牧(草原)站负责人和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负责人。大家对这里收集非规模化养殖户粪污进行沼气发电上网的运行机制兴趣颇浓。“既有效破解畜禽粪污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又科学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运行模式,为探索畜禽粪便生态循环利用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参观后如是说。
探索畜禽粪便生态循环利用,是近年来南通推进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并形成了规模养殖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非规模养殖粪便集中沼气发电并网、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等多种利用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绿色发展道路。
粪污干湿分离
衍生10家有机肥厂
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闻名遐迩的海安县,从2005年起,当地就从巩固优势产业战略地位的高度,结合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围绕生态健康养殖这个主线,全面打响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的战役,大力推进生猪、蛋鸡标准化生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户蓄积、专业处理、公司收购、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治理之路,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后劲。
海安县规定,家禽存栏2000羽以上、年出栏生猪100头,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场,全部纳入规模以上养殖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政府每年从污染防治资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具体要求养殖户加大圈舍改建,加快设备更新,推广干湿分离处理,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促进畜禽粪肥科学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从2007年至2015年,海安县财政扶持新建规模户蓄粪池5284个、非规模户3020个,新建中转池76个,配备吸粪车34辆、中型干湿分离机130台、大型干湿分离机10台。同时投资3500万元,在养殖密度相对集中的海安、墩头、雅周、大公、曲塘等镇建立了5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日处理畜禽粪便300吨以上,覆盖全县10个107个村。新建规模化畜禽场各类沼气工程5805处,其中100立方米以上的50处,利用沼气发电的12处。
通过产业招商,海安相继建成了10家有机肥加工企业,生产商品有机肥能力约20万吨,畜禽粪便年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约占全县畜禽粪便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养殖户不用操心,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拉走畜禽粪便,且都是免费的。”海安县曲塘镇畜禽粪便处理中心负责人于万龙介绍说。事实证明,海安县的超前管理和大手笔投入,为该县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和省级优美乡村立下了头功。
沼气发电并网
卖电增收美梦成真
走近南通普泽畜牧有限公司,一片郁郁葱葱。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是养猪场,更没有传统猪场的臭气熏天、环境糟糕的情况,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猪场”的认知和印象。公司负责人坦言,猪场年出栏生猪3万头,猪粪因无处消化,原先都是露天堆放的,臭气熏天,周边村民怨声载道,一度名声狼藉。去年,在市、县农业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猪场经营者自筹资金150多万元,建造了2万立方米气囊式沼气发酵池,猪粪全部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发酵池,每天发电12个小时以上,每月节省电费支出3万多元,每月多余电量可上网达到2万多千瓦时。“自打采用沼气发电后,养殖场周边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企业再也不需要为畜禽粪污治理而犯愁了。”猪场经营者欣喜地说。
普泽的实践,只是南通畜禽粪便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的一个镜头。而今在南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规模养殖户加入到这一行列。有的除了自用,还并网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增加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去年,海门市圣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南海种猪场先行先试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两家装机容量接近1000千瓦,年产沼气约300万立方米,年处理猪粪20万吨,年发电量预计超过500万千瓦时,猪场因此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万元。换句话说,两家猪场的沼气发电量,相当于3000多个家庭的年用电量,节约标准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海门市圣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板唐圣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沼气发电并网后,除去满足猪场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外,每天大约有2000多度电盈余,不仅节省了每年五六十万元的电费,每年卖电还能赚上五六十万元。
沼气发电并网运行,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去年之前,国内并无现成经验可循。为推进这项工作开展,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农委牵头发改、供电等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咨询、协调和推进工作,硬是将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性地开展起来,并大有成效。“既达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又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机肥料,减少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还为国家增加了能源供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于国于民于生态都十分有利。”南通市农委主任朱进华说。2015年,南通市共复制推广沼气发电并网项目15个,总装机容量4080千瓦。今年45个养殖企业的沼气发电并网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
集中处理粪污
解除农户心头之忧
据测算,一头生猪每年产生的粪便超过1300公斤,粪便产生量占畜禽粪污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其他畜种相比,生猪养殖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已成为整个畜牧业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作为畜禽养殖大市,南通年饲养生猪680万头、家禽1.5亿羽、山羊500万只,目前规模大的养殖户基本实现了粪污综合利用处理,最需要突破的就是养殖规模小的散户。据统计,去年南通全市受理畜禽养殖污染举报近千件,约占环保信访举报总量的20%。对照省里标准,虽然目前南通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占比达到92%,但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仅占57%,年出栏3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在一些地方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为有效解决非规模养殖户的粪污处理难题,南通市农委在前期规模猪场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养殖密集的大镇建立集中收集、统一处理,进行沼气发电并网,以达到粪污能源化利用,减少养殖场乱排乱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去年底,南通市农委率先在全国生猪养殖“一村一品”特色示范镇如东县马塘镇进行试点,在畜禽养殖密度较大的马南村,由政府投资近6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亩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实现畜禽粪便的区域化收集处置。该中心组建了畜禽粪污专业收集队伍,配备12辆收集车,覆盖半径达15公里,可有效处理周边11个村的非规模化养殖户约8万头生猪的粪便。养殖户采用干清粪的方式进行清粪,干鲜粪统一收集后运至集中处理中心,粪污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水汽分离脱硫,储气罐稳压后,发电输入国家电网;沼液存储发酵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消耗不了的通过生物降解,达标排放。“目前日发电1000千瓦时,春秋两季每天可达到2000千瓦时。”负责项目运行管理的马塘镇人大主席杨一说,自从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后,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畜禽废水直接排入沟河的现象基本没有了,镇上也好久没接到这方面的投诉和矛盾纠纷调处,“说明这一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实事工程”。
南通市农委主任助理张庆国表示,目前市农委已在非规模化养殖密集区大力推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沼气发电”的综合利用模式,年内有望实现重点养殖乡镇全覆盖。
粪污循环利用
农村满眼一片“绿”
“南通绿色食品的发展,特别是绿色蔬果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禽养殖业粪污的资源化有效利用。”南通一位农业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南通探索的畜禽粪便生态循环利用好处多多,除了通过干湿分离、沼气发电,将干粪和粪渣卖给有机肥厂加工有机肥,同时,将分离出的粪水和沼液广泛应用到种植业中,增加了土壤肥力,提升了农作物品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南通多地为此出台政策,把“规模养殖+沼气发电+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重点奖补内容之一。
走进海安县墩头镇百亩葡萄园,满眼绿色,硕大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主人告诉我们,葡萄园的粪肥就是附近猪场经干湿分离后的粪水在发酵后通过铺设的硬质渠道流入到田里的,为葡萄园省去了大笔支出,而且葡萄又大又甜,很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可观。当地镇领导告诉我们,早在当年规划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措施时,海安就将规模养殖与农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转化利用。该县要求存栏家禽1万羽以上、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均须配套建设或为连片50亩以上的设施种植业建立粪污肥料化利用协议,推进种、养结合措施的落实,积极发展林牧、果牧、桑牧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而今,全县规模养殖户均建立或落实了相应的种植园区。
位于海门市的南通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肯德基、麦当劳和国内著名餐饮连锁机构供应无公害蔬菜的企业,对培植土壤、滴灌水质以及蔬菜生长阶段的指标检测有着严格要求。2015年底,这家公司利用当地猪场沼气发电后产生的残渣、沼液用于改善土壤结构,显著提高了蔬菜品质。“别的地方做过类似的实验,施沼肥比施化肥亩产量增加7%,每亩减少肥料支出100元,而且蔬菜的品质有明显提高,病虫害明显减少。”当地农业专家曹国华介绍说。
由点到面,由猪场扩展到蛋鸡场、奶牛场,由规模场向非规模场延伸,南通市农委推进规模养殖户和非规模化养殖户畜禽粪便沼气发电并网和多途径利用,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面源污染,为现代畜牧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健康发展赢得了发展空间。据统计,截至目前,南通已建成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3家,省级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60家,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数量居全省前列。
蔡建康杨 建查 勇丁亚鹏
最新评论